西罗园街道位于位于丰台区东北部,这里原为农田菜园,散布有西罗园、果园、石门、花椒树、洋桥、马家堡等自然村落。果园在辛亥革命前是皇家果园;花椒树所产花椒曾进贡给皇室。
如果非要找出一个词儿来形容西罗园街道,那就是当下最时髦的“文艺”二字。这里不仅有“文艺青年”,更有“很文艺”的中老年。他们都是寻常巷陌中,最带有“烟火气息”的普通老百姓。他们识得人间烟火,却不甘于“庸常生活”,而是善于在琐碎生活中找乐子,他们会用“故事会”的形式分享生活的点滴、诉说邻里的温暖,他们更会身着盛装演一出“亮瞎人眼”的绚丽大戏。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中国评剧院、北京京剧院就座落在他们的家门口儿,而很多戏剧界的“大牌儿”从来不在他们面前“耍大牌”,西罗园街道的老百姓票友们和“大牌”的曲艺家就像朋友一样。
西罗园街道的“文艺范儿”,点亮了老百姓们的寻常生活,他们的快乐不仅来自于物质生活越来越好,更来自于精神的富足。如果你碰巧路过西罗园街道,你不妨驻足,聆听街道里老百姓的故事和吹拉弹唱,说不定,你也会从都市生活的烦扰和压抑中得到慰藉,获取快乐的灵感。
身边故事会,连接你和我
丰台区西罗园街道有个坚持了好多年的群众活动——花椒树故事会。社区从居民中挖掘感人故事,每期拟定主题,请居民讲给居民听。一家人的幸福温暖全社区的人,老一辈人的精神感染着年轻人。各家各户都参与到“写故事”、“讲故事”的活动中来,从小孩到老人,每个人都可以是“大作家”。
“竹板一打响连天,尊声各位听我言,今天咱们不把别的讲,谈一谈,花椒树故事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终于有一天,《老陆的故事》这一篇,走进了北京电台的演播间,动人的实际,朴素的语言……”
这不,最近一段时间,社区里的石建成正在编写一个快板儿,快板儿的名字就叫《赞花椒树社区故事会》,他把这个快板儿文案反复咀嚼,并征求大家的意见,大家觉得那句话不太妥当的,哪个段落内容太空洞的,他就马上修改。石建成说,从年到现在,花椒树故事会也有差不多6年的历史了,现在有必要把“花椒树故事会”本身说道说道了。
树荫下、秋风里,圆桌、折扇,香茗、麦克,俨然一个说书台。丰台花椒树社区一个不大的广场,百余张椅子,居民簇成一团,听“故事大王”讲身边的事儿。这样的场景对于社区居民来说并不陌生。
“说起咱北京,四合院就是老北京的名片,它是古都文化的一种象征。但还有一种住房,也不能不提。那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为解决人口高速增长,所带来的住房压力而兴建的排子房。所谓排子房,就是集中在一个地方建起一排排的砖瓦房,每排有7、8户人家,排房的两侧安上大街门,院内的居民五行六座,后来,各家又再自家门前,接出了小房、厨房,排子房变成了大杂院。”石建成自己写的《大杂院的故事》曾经让社区居民们听得如痴如醉,他讲了几十年来自己和老街坊邻居生活的变迁,勾起了很多的回忆。他讲述了小时候妈妈做的饭有多香;过年时,小孩子们如何给长辈拜年,如何在给街坊邻居拜年回来,兜里塞得满满的;小孩子们如何点上纸灯笼、满胡同跑,人人秀出自己的纸灯笼,又如何因灯笼被烧了而哭鼻子;下雪的时候,大家伙儿一起扫雪,嘻嘻哈哈的快乐……
身边好人,美丽人生
在“北京市丰台区学习型城市网”上,有一个“身边好人,美丽人生”的评比活动,而为西罗园街道尤士芬“点赞”的人数名列前茅。
可信、可敬、可亲、可学,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身边好人”,才能让这么多人为她点赞。
尤士芬,今年70岁了,按理说,像她这把年纪的人大多数都在家里安享晚年了,但她却喜欢为街道社区里的居民服务,其实从二十年前就是如此。
68号院原是北京革制品厂家属宿舍,院内居民于年由各城区搬到这里的。尤士芬是年到革制品厂家委会担任党支部书记的,年9月根据当时老年人体弱多病的这一情况,就购置了血压计,从那时起她就学会了测量血压,方便了居民特别是空巢老年人,从此不管手头多忙,只要有求助者,她都热情接待每一位,就是在夜间也是常有的事情。
也是在年,尤士芬广泛争求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后,组建了白事会,它的作用是帮助事主操办后事遇到的困难,比如说:当家中无人时,通过家属,拨打、指点礼数、送上鲜花蓝,缅怀离去的人,安慰家属。白事会成立至今已经16年头了,16年来,已相继有60多位老人先后故去,她为他们送去了临终关怀,同时也为天堂带去了笑声。
在尤士芬的电话联系本上,十几年来,上面记满了每一家、每一户的联系电话,也同样记录着十几年来,迎来送往的居民。
而在西罗园街道“出名”的好人不止有尤士芬。退休前曾在北京量具刃具厂工作的高级电工马广明,在退休后到社区义务服务,十几年来为社区居民义务修理电器、理发、修理自行车。
马广明退休后,就开始做社区义工,而他到社区报到的第二天,便走进了制冷工艺技术学校的课堂。60多岁的老人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凭着自己多年从事强电的工作经验,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为了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马广明自费购买了电工仪表、焊枪焊具、冰箱用氟和制冷用的各种工具,挨家挨户的上门义务服务。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虚心求教,还熟练掌握了修车、理发、木工、瓦工、钳工、管工等技术,在社区居民服务。每天早出晚归,修旧利废,变废为宝,是马老一生最大的爱好。
遇到活多时,马老还会把难修的活带回家干。马老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积攒下的各种配件情愿给大家无偿使用”。也是这样的无私之心,善良之心,让马老成为一个快乐的老人,他的晚年生活也因为“为民服务”而变得忙碌又充实。
社区创办安全文化馆
年10月13日,西罗园社区安全文化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建筑面积多平方米的文化馆,是西罗园街道设立的公益性群众安全知识宣教基地。
来到安全文化馆,很多人不敢相信这是凭借一个街道社区的力量所建,因为它的内容丰富全面,还有很多项目、仪器和设施是可以供参观者体验的。
文化馆有比照实际家庭而建的客厅、厨房、卧室、儿童房等,将很多安全常识都通过互动体验的形式传达给参观者。譬如在厨具上标明使用的安全须知,在各种“蔬菜”模具上写上它们的营养成分、食用禁忌等。
居家生活中老人、儿童应注意的安全细节及其家庭应急救护;如何调节心理,保持心理健康;如何在危机情况下逃生自救与互救等等安全知识和常识、社区安全文化都在文化馆中得到一一呈现。在这里,甚至还有专门的“出气筒”和皮手套,心情不好的居民可以到这里来“打”出气筒,使得自己不好的情绪得到发泄。
在“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西罗园街道还会组织辖区洋桥学校的小学生们参观西罗园安全文化展馆。其实西罗园安全文化展馆在北京市都很有名气,很多北京市的中小学校也都会来参观、学习。在这期间,民警、消防队员、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分别从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以及生产安全等方面进行讲解,同学们积极互动,对有关提问进行抢答。通过模拟驾驶、实操灭火器、逃生自救方式展示、家庭应急急救模拟等形式,进一步提高了学生们安全意识和逃生自救水平。
万芳亭公园免费的“健身房”
在西罗园街道,爱好运动的居民们最喜欢的地方就是万芳亭公园。在早晨和傍晚,都有很多居民在公园里跑步、快走、跳舞、唱戏、打球等等。有时候跑步的人成群结队,颇为壮观,西罗园街道的居民骄傲地说:“来到万芳亭公园,你们会看到运动之美、健康之美!”
作为南城三环路边为数不多的综合性公园,万芳亭公园自其年建园之初起,便把服务对象定位于周围的居民,主要为周边居民小区的人民提供一个晨练、散步、活动的场所。到目前为止,约为50万人服务。
公园年开始全面改造,逐步地完善公园的各项设施,改善公园的环境。目前,园内设有网球馆、羽毛球馆、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及多功能健身场地等,公园内还有碰碰车、充气城堡、蹦床等儿童游乐设施。
现在园内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种植了几百株樱花,与园内的木杆高尔夫球场相得益彰;园内还建有四个林荫健身广场,做到了体育与园林的有机结合。园内还安装了全民健身标准工程一套、兵乓球台21张、标准篮球架4个以及露天封闭综合运动球场一块,免费供游人使用。因为公园里有很多免费的运动器材,所以周围居民都说,不用花钱专门去“健身房”,在万芳亭公园呼吸着新鲜空气,锻炼好身体的同时,还能找街坊邻居们唠嗑儿,街区人与人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了。
票友联谊,觉得好就点个“赞”
在西罗园街道,因为有中国评剧院、北京京剧院的支持,社区的票友们可有福气啦!在前年,票友们成立了“西罗园街道戏曲票友联谊会”,还在中国评剧院小剧场举办了戏曲专场演出,社区票友与国家一级演员同台演出,切磋技艺,不亦乐乎。
据西罗园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罗园街道辖十六个社区,过去戏曲爱好者多但比较分散,各社区内票友自发组织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戏曲协会,但活动范围及资源有限。后来由街道工委及办事处牵头成立“西罗园街道戏曲票友联谊会”,旨为广大票友提供更大的舞台,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也能为丰富辖区内居民文化生活做点事。
每周二、周四,在洋桥北里小区的活动站,票友们聚在一起活动,“洋北社区评剧队”的队长徐龙文在给大家做指导,而她其实并不是“洋北社区”的居民,因为“洋北社区”的评剧队最成规模,所以自己这个“外来人”也加入了。
徐龙文说,以前她在戏里的角色是“大青衣”,比如演秦香莲这样的主角,后来她发现一些票友比她自己唱得更好,她就主动让位,自己去唱“老旦”,而扶持有才华的票友们唱主角。
家住洋北社区的居民李宝龙说,他们票友的演出也都是会请录像的,然后刻成光盘,作为资料保留,并分给各个票友留作纪念。“
“票友们最年轻的36岁,我是46岁,也算是比较年轻的了。更多的是60岁左右的老人,最大年纪的票友都70多岁了。一把年纪的人,也不图什么,我们宁愿自己多花点钱,找录像、刻光盘,留作纪念。到我们实在老得走不动、唱不了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窝在家里,看看以前的录像,开心一笑。”李宝龙说。
李宝龙还有一个爱好,就是每次正式演出的时候,他们化完妆、穿好戏服,他都会用手机拍个照片,发到青海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北京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