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名观堆云洞,始创于元代,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清乾隆至咸丰年间是它的鼎盛时期,历史上曾被列入古禹都的八大景观之一。
这座道观最早叫“和光洞”,传说为古仙修真处。后更名为“朝阳洞”,成佛家弟子的活动场所,当时规模都很小。明朝末年,守寺僧不守戒律,参与赌博,将庙产输光后逃离。到清康熙元年,道家全真教龙门派接管了全部产业,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并改洞名为“堆云洞”。历经九任道长的苦心经营,改造扩建,到咸丰年间形成如今之规模,“堆云”是说一层层的建筑从沟底直达天空,就好像云朵堆起来的一样。碑文记载说:这里“前后左右空旷深隐,一遇风雨之期烟云四塞。望之恍然如画,谓之:堆云。”又日“从霄连壑谓之堆云,穴崖而入谓之洞”,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代道教人士的理想境界和对建筑艺术的追求。
堆云洞位居稷王山麓,隐匿于黄土沟壑,群岭环抱,独岗孤耸,建筑群依岗而建,随其自然,大小十二座院落层叠构筑,集古建形制之大成,汇南北建筑之神韵,形成了房上建房,院中寻院,洞里藏洞,螺旋盘桓,曲径通幽的独特人文景观。加之四周古树与茂林的衬托,恍然一幅神仙境界,历来有“道家仙境”、“人间胜景”之美称。业内人士则称颂它为“浓缩的仙境,放大的盆景”。因其外观酷似于西藏的布达拉宫,又被誉为“山西小布达拉宫”。
堆云洞堪称晋南革命的摇篮。年怀抱教育救国的革命先烈嘉康杰在此创办了“平民中学”,也就是今天运城“康杰中学”的前身。他把这里作为新思想新文化的讲坛,为革命培养了一批有生力量。年,中共河东特委在此成立并在此秘密活动长达10年之久,领导晋南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至今,这里仍保留有许多革命遗迹。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运城市唯一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
——第一层景观——
古代许多文人雅士也被堆云洞的奇特景色所折服,遂赋诗八景以赞美之。“双涧合流”即为八景之第一景:位于堆云洞东面的河是蛇涧,西面的河叫虎涧,两河于东南方交汇而去即为双涧合流。有诗日“左右水潺潺,当门一带环,红尘流得尽,成就此元关”。在风水学上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双涧合流恰似堆云洞神灵显现,如同腰间官带相围而显露出神的尊严;另一说是双龙抱珠,把堆云洞比做一颗宝珠。可见这里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由于近年地下水位的下降,终年流水的双涧现已干涸。
堆云洞山门前有两棵大树,大的是皂角树,小的是槐树。它们究竟树龄多大无人知晓,据考证,至少在年前它们就已经是大树了。明朝天启年间有一位住持僧人在此居住,号称“三荚老人”,缘由是因为当时门前有三棵荚果类树木。如今,存活下来两棵,另一棵皂角树枯死后于20世纪60年代被村民砍伐掉。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国北方的庙观前古树几乎皆为柏树或槐树,而唯独堆云洞前却栽植着两棵皂角树与槐树,它们呈三角形分布且相得益彰。
这棵皂角树是堆云洞的奇异神树,它有三绝。一是可预报年景,被当地称为“气象树”:在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之年树上就不结皂角;而一旦国家有难或遇灾害年景,树上则挂满皂角。据说在年日寇入侵中国,年我国三位领导人相继去世,以及唐山地震、南方永灾之时,此树就结满了果实。距今最近的年非典时期,这棵树上只结了五个皂角,预示了小灾小难。而近两年树上一个皂角也没有,说明风调雨顺年景好。二是树上有一条小拇指粗、60公分长的白蛇,每年都不定期地在树身上出现,随后又悄无声息地消失无影无踪,民间皆称其为神蛇。年5月13日,县主要领导来考察并首次做修复规划时,就在这棵树的两个树杈根部,出现了一条白蛇盘在那里。同年6月27日下午,石家庄道教协会会长,70多岁的李崇德道长来此考察,当车行驶到河对岸时,就恍惚中看到一道白光闪过,树下现出一位白衣仙女的身影。李道长匆匆来到树前,忙问陪同人员树上是否有条白蛇。当得到肯定回答后,连说怪不得如此,并连忙叩头跪拜。年7月,县里在重修开发时,白蛇曾数次出现,被视为神异。据传,遇神蛇出现是吉祥的好兆头,有神缘的人说不定就能看到它。另外,这棵树的树身也非常奇特。它的树根酷似龙爪,树干似龙身,树冠极像凤凰的尾巴,呈龙身凤尾状。俗话说龙生九子,它的树身上有九个疙瘩,非常像龙头,被称为吉祥之物,大家有兴趣不妨数一下,能找全这九个龙头的话就一定是大富大贵之人。
皂角树旁边是山门,它面阔三间,中间为大门,东、西两边间则分别塑有青龙白虎的神像,它们是道观的守护神。堆云洞的风水从周围地势地貌来看,已形成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自然走势,在此重塑神像,说明古人将山脉的灵气汇聚于此,使得此道观更具神气,从而显示道观的神气灵验,祈愿能吸引着众多的香客前来参拜。
山门两侧各有一座大而宽敞的院落,东面的院子是当年的牛院马房,西面的院子是当年的场院。根据《地粮碑》记载,至清嘉庆年间堆云洞面积已达到亩,偌大面积的庄稼从种到收,自然离不开耕作的牛马和宽绰的麦场。据说历代道士就是如此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两院落的保存便是真实的写照。
场院右边的窑洞,里面有一口水井能通到上面的道院去。这里最早是道观的吃水用井,后来河东特委在此成立之后,为了与敌周旋,将此水井巧妙改造,变成了井中地道和秘密通道,当年嘉康杰遭到敌人围捕时就曾利用此通道逃过一劫。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年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下的坚强、机智、勇敢和斗争环境的严酷。前面那座房间是堆云洞的碑刻展厅,它汇集了现存的所有碑刻拓片,由此可以了解堆云洞的创建和发展的历史,同时领悟创业难,守业更难的哲理。
园门创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上面所书的就是“堆云洞”三个字的连笔篆书,在此设置园门的主要目的是与外面的两座大院相区别,越过此门就等于真正进入了神仙洞府。洞门不大,墙体却很厚,要越过门槛必须迈大步方可通过。而迈步之时,出于惯性,身体自然前倾屈蹲,这就意味着地位再尊贵的人到此都要放弃尊严,自觉低人一等,以虔诚的心向神灵参拜,这也体现出古代道士们的聪明设计。
映人眼帘的这座牌坊,其披风板上正面镌刻着“山曲水明”四个字,传说最早是全真教祖师王重阳所题,后面则镌刻着“月清云淡”四个字。它既是对堆云洞自然风光的描绘,也隐含着出家人追求理想的最高境界。牌坊的建造则是增加堆云洞建筑等级的最好艺术体现。
仅仅十几米的距离,我们已经跨过了三道门。道家讲究,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就意味着超凡脱俗,步人真正的仙界。
沙石洞的洞门是通向上层建筑的唯一通道,也是堆云洞八景中的第二景“石穴隐云”。有诗赞日:“未逢春鸟报,只见白云屯,隐隐神仙府,几人曾到门。”从这几句诗中我们不难领悟出:当年的堆云洞风调雨顺。洞门前及周围沟壑间,四季云遮雾罩,如同琼台仙境一般。由于洞口不大,没有信使的指点,即便到了门前,怕也难觅到这进出的通道,这也充分显示出此道观建筑的深遂所在。
进入洞中,拾级而上,洞壁四周尽为沙石。堆云洞所处的土岗四周,甚至在距离不足四米的水井相上面窑洞中都没有这个沙石层,唯独这洞处于沙石之中,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神奇造化由此可见一斑。据考证,它是几十万年前由一自然河流古道淤积而成,由于地质的变迁,才使得河床抬出地面,融合于黄土丘岭间,这也是沧海桑田巨变的最好地质例证。虽然这个洞位于沙石之中,看似松散,但结构却非常牢固。在自然状态下,它比混凝土的寿命还要长。据说历史上每逢雨后,云雾由洞中自然产生而涌出洞外,人们为它的神奇所惊叹,取名“发云洞”,以此来赞美这座道家仙境。道教是我国的三大宗教之一,道观建筑星罗棋布,像堆云洞这样选择在沙石之中挖洞作为进出之门的,几乎是绝无仅有。当年的河东特委把这里做为秘密活动地址,其隐蔽性给共产党人安全从事地下活动,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第二层景观——
出了沙石洞,呈现于大家面前的便是堆云洞建筑群的第二层,它也是依势而造,最自然、亦最不规则的一个院落。这个院落可以从不同方向通往其他院落,充分体现出堆云洞“院中寻院”这一建筑奇观。粮仓、磨房、水井、柴窑等建筑有机组合在一起,成为道士们自给自足生活的真实写照。
院中这口水井,就是刚才我们在下面场院窑里看到那口井身的上出口。在这里大家可以联想到《地道战》电影中的井中地道一幕。
旁边这座一门两窗的小窑历史上叫“柴窑”,是道人堆放柴禾的窑洞建筑,如今人们习惯称它为“三拐窑”。当年河东特委在此秘密活动期间,将这座横窑用地道连拐贯通的方式巧妙改造后,变成了三室一暗道一夹室的“秘密印刷厂”,当年共产党人的许多文件和传单,就是在这个神密的窑洞中印制出来的。
通过地道进入这个室内面积不大的窑室,这里就是当年河东特委印刷厂的车间所在。墙上壁柜内之夹室是它的最隐秘场所。当年为迷惑敌人,共产党人在壁柜外悬挂有神像一幅,下面摆放着供桌和祭器,给外界一种祭拜神灵的气氛。工作之时,从夹室中将印刷用具,诸如蜡板、油印机、纸墨等拿出使用,完毕后放回原处,将室内清扫干净后再恢复原状。这种利用地道、隐藏机关和井中通道从事秘密活动的方法,可以说是晋南共产党人在早期革命斗争中,与敌人斗智斗勇时独创的,比抗战期间活跃于冀中平原的地道战早10年之久。
院中这棵树叫“合欢树”,因其所开花朵酷似绒线又称为“绒线树”。它是嘉康杰烈士在这里办学期间亲手所栽,虽然已经枯死,但枝杆挺拔,犹如先烈的风骨永存。可喜的是,在它的旁边又长出一棵新树,是夏县县委、县敢府领导亲手培育而成,代表了革命的红旗代代相传。
——道院——
这座道院创建于清咸丰九年,是堆云洞的最后一次扩建工程,也是目前堆云洞建筑等级最高、布局最规正的一座院落。门前有副砖刻对联“静隐深山消俗虑,幽居仙洞乐天真”,横批为“景仰丹台”。这副对联充分体现了出家人远避尘世,超凡脱俗,一心成仙的思想追求。进门之时,请抬脚跨越,千万不可踩门槛,因为道家讲究,跳过高门槛就意味着跳出了一切灾难,从而摆脱困苦,真正步人平安人生。
回头看门额板上的四个大字“道德为师”,“道”是万物之母,“德”是道的显现,“道德为师”体现了道家的思想核心。
道院是道士的主要生活区,也是历代主持道长的办公场所和接待客人的招待机构,亦为点燃革命之火的地方。早年平民中学就是在这个院里开学的,正面的西客堂就是平民中学的第一所教室。年中共河东特委在这里秘密成立,年6月7日、8日两天,在南厢房中召开了历史性的六人会议,改河东特委为河东特支,使晋南的革命事业开始了新的转折。如今,这里已经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旅游的中心,有“平民中学”、“河东特委”和“嘉康杰生平事迹”等三个展室。
位居西客堂之后的这个不规则的小房子,是从其中穿行经洞道而至,故称为“后套房”,它是主持道长的卧室所在地。此房建造艺术奇特,后墙呈内孤形,就如同一把太师椅的形状。据说道长居住于此,既能接受众人的朝拜,又可稳如泰山,摆脱一切干扰和侵害。清道光年间,临猗县的一位文人雅士,因仰慕堆云洞的建筑风格和道观名气,曾先后数次来此游览,与住持云阶道人谈经论道,促膝谈心,一住数日,不肯离去。就是在这间幽静的小屋里,陆玉振写下了《堆云洞八景》和《纪游堆云洞》两篇著名的诗文佳句,给后人留下了难得的文化瑰宝。
堆云洞的厨院是座窄长的小院,它是道人们生火做饭和餐饮所在地。正面三间为厨房,系做饭和道士用餐之处。房内有一神龛是供奉灶神的位置。西角房则是厨师的住所。有趣的是,这里房间不大,却分上下两层,下层住人,上层用于放置备用的厨具。东角房是放置蔬菜的冷藏室。其建筑奇特,通过角房可进入里面的密室,密室基本上位居地下,四周有极厚的地表和墙体围护,十分阴凉。在这间密室中放置蔬菜,可长期保鲜,特别是在夏天。所以今天的人笑称它是“古代的天然冰箱”。据说当年还有一用途,任何道士违犯道规后,执行惩罚时,把它作为关禁闭的房间。潮湿阴冷的房间能使违规道士产生恐惧心理,从而达到以闭门思过促其悔改的教育目的。
厨房两侧崖壁上的排水渠道体现着堆云洞建筑艺术的一大特色。这座道观在建筑设计上甚是讲究,所有地方的雨水都不外排,而是汇聚到各个院内,然后通过明渠暗道统一外排,这两个排水渠道便是城墙上的雨水汇集下泄的水道。有了这种保护性的设计措施,使得堆云洞外围崖壁得以完整保存,不致产生雨水冲涮的水壑。另外,水渠上下明显收分所产生的砌砖分层棱角,如同搓板一样,又极大地减缓了雨水冲击力,即使在暴雨季节也不会产生很响的流水声。
堆云洞从下到上共有30余米的落差,拾级而上的台阶有多个。
——第三层景观——
竖立在大家面前的,是清咸丰三年住持云阶道人石永升刻制的堆云洞全图,它是道观鼎盛期的全景图示。该图不仅刻画出所有的院落布局和房屋建筑风格,而且标出每座房屋的名称,同时还栩栩如生地刻画出30多个人物形象。其中有朝拜的香客队伍,有田间劳作的、纳凉聊天的、打扫场院的、挑水饮马的、登高观经的,充分展示了当时的繁荣景象。它还具有中国的“三九”之称,据说北京故宫有间房子,西藏的布达拉官则有间,而堆云洞有99间房屋推算也好、巧合也罢,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其建筑规格的境界和艺术才华的展示。
云阶道人石永升是堆云洞的第九任住持道长,从清嘉庆到咸丰年间,他由一名道徒逐步升至住持,从道时间达60余年,将其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堆云洞。他是一位善于创业,富有远见,并具有一定书法功底的饱学之士。在任期间,善与文人雅士交往。一时间香客云集,道观兴旺。石永升又是为堆云洞修建和发展做出很大贡献的著名道士之一。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历代碑刻十九通中,有八通是他主持洞观期间刻制的。其中几通还是由他亲自书丹而成。道院、城墙、场院和山门到沙洞人口的建筑皆由他创建,并对其他建筑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维修重建,在任期间,堆云洞达到了鼎盛时期,声名远播。咸丰五年,石永升去世后,由于继任者的庸碌无为,加之清末民初政局动荡,堆云洞这座道观最终走向了衰败。
“奉先祠”是供奉道教历代祖师的祭拜场所。室内洞龛中所供奉的,是全真教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的塑像,在这座道观里供奉开山祖师进行祭拜,是情理之中的事。
丘处机是金元时期的著名道士,北七真之一,字通密、号长春,世称长春真人,登州栖霞人(今属山东)。19岁入道,20岁拜王重阳为师,曾穴居陕西磻溪六年,后又在龙门山下隐居七年,苦心修道,终成正果。曾奉金世宗诏,至燕京主持“万春节”醮事。贞祐二年秋,请命招安山东杨安儿义军获成功,名噪一时。南宋及金先后遣使来召,未应。元太祖自乃蛮遣使来请,其偕弟子18人从莱州出发,行程万余里到达西域大雪山,向元太祖进言“敬天爱民”、“必在乎不嗜杀人”。深得太祖礼遇,尊为神仙。赐以虎符、玺书,命其掌管天下道教,于各地建立宫观。一时教门四辟,道侣云集。丘处机继承了王重阳、马钰的思想,主张清心、寡欲为行道之本,认为“一念无生即自由,心头无物即仙佛”,虽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但又附和“老子化胡”之说。著作有《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磻溪集》等。羽化后,国葬于道教十大丛林之一的北京白云观。各地道观也纷纷建祠祭拜。清初以后,龙门派遍传全国,几乎成为全真教的代表。前面提到的云阶道人便是龙门派的十八代传人。清乾隆皇帝曾御题白云观的丘祖祠对联道:“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歌颂了丘处机进言戒杀,彻底改变了元朝蒙古骑兵杀戮俘虏的恶习,从而挽救了大批平民生命的丰功伟绩。
奉先祠内右边的窑洞系历史上值殿道士的居所,左室内房间的楼板下面,便是厨院冷藏室所在。
源流祠原为供奉全真五祖的灵牌之祠。近年修复之后,用壁画的形式分别展示了堆云洞的变迁,和为堆云洞的创建作出巨大贡献的五位住持道长的画像与简介,并悬挂有记载道观修建历史的创业碑记拓片,从中我们可深深感受历代道士们的勤劳拼搏与创建工程的艰辛和不易。
拾级而上之时可以看到洞道侧边的排水渠道,它是堆云洞排水设施的精华所在,用明渠将上部院落的雨水巧妙地引导而下。如遇雨天参观,我们还能倾听到缓急有序、动听悦耳的哗哗流水声。
——第四层景观——
第四层院落北面的建筑叫“窑庭”,因庭内有窑而得名,历史上曾是道长的住所。它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庭内建窑,窑中套窑,这种“洞里藏洞”的建筑结构是堆云洞建筑特色的三大奇观之一。当年嘉康杰在此办校期间,曾一度把这里作为他的校长办公室。如今里面仍然保留着嘉康杰使用过的长桌和木板床等革命文物。另外在窑庭的二层之上暗藏机关,有一孔人工掏挖的暗道,通行不便,仅容一人猫腰潜行。传说此暗道系嘉康杰为逃避敌人搜捕而挖的藏身暗道,也是他珍藏党的文件和传单的最隐蔽地点。还有说此暗道可直通距此二华里之远的堆后堡村,是嘉康杰当年与敌周旋的隐密地道。至今村民仍能指点出位于农家院中的出口所在。前些年修建之时,因暗窑内塌毁严重,除窑口3米可行外,再无法深入探寻。这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难解的谜团和无限的遐想。
窑庭既是一中转站,也是游览中上下层景观歇息之所。在这里,可从东、西两个方向分别通向更高的院落。如无信使指点,游人至此,往往迷惑难行。即使选择一个方向登攀到最高顶层后返回之时,也往往迷失途径。故有“堆云洞建造布局深奥,道路奇曲难觅,稍不留意,便会迷失途径,不知所措”的说法。
位居东面的房屋叫东过庭,西面的则叫西过庭,因皆有洞道与上、下院落相连而得此称。这两面房子都是上、下两层。东过庭的二层为“习经阁”,是道院的图书室,供道士们习经之用。西过庭的二层为“藏经楼”,是道院珍藏经书的资料室,一般未得道长许可不许擅自翻动。堆云八景中的“东楼朝雨”和“西殿晚风”二景说的便是此二庭。
“东楼朝雨”是说每逢阴雨时节,站立于院中,可仰望天空的阴云及走向,也可于室内透过东过庭的洞道观看降雨的节奏,聆听排水的音律,上仓的恩赐和大自然的造化给人带来心旷神怡的奇妙感觉。故诗曰:“紫气正东来,濛濛雨未开,春眠初唤起,斗觉净尘埃”。“西殿晚风”是说西过庭的上、下洞道,上可达仙界,与列仙同班,下能脱离仙境终归凡间。仔细想来众人拜仙皆为消灾解难,如同扫却身上所粘尘埃一般,达到另外一种境界。而返回尘世,联想到魂牵梦绕的无尽烦恼要伴己终生,顿生凄凉无奈之情。故诗日“炎苦凭谁救,乖粤林送晚风,烦襟随扫却,只与列仙同”。
站在院中仰望上面的建筑布局,三官殿位于北窑庭之上,其他建筑也是层叠相加,堆云洞建筑三绝之一的“房上建房”在这里得以充分展现。
——第五层景观——
经过东庭洞道拾级而上,即可到达堆云洞的第五层院落。这座小祠堂叫“老子祠”,供奉的是道教祖师老子。老子又称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楚国苦县人,曾任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后辞官归隐,应函谷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五千言后而去,莫知其所终。道教自创教起即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尊老子为教主。道士创作道书,也多托言太上老君所授。道家传说老子出生神异,其母怀胎81载,剖左腋而生,是一位老生子。言其出生之时形貌神奇,老态龙钟,行走说话自如。因生于李树下,就指李为姓,又因长耳大目,就取名为“耳”。一出生即满头白发,满脸皱纹,故称“老子”。秦汉以后,老子被尊为圣哲,汉初与黄帝并列,合称“黄老”。复因“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位在孔子之上。“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犹似佛教之始祖。农历二月十五日是老子的诞辰日。
真武殿龛中供奉着玄武大帝的铜像,据说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为避天尊圣祖赵玄郎讳而改称“真武”。相传系玉皇大帝的化身,寄生于净乐国王后腹胎,长而勇猛,誓愿除尽天下妖魔,不统王位。后得真人传授无极之道,入太和山修道,功成德满,玉帝敕镇北方,统摄真武之位,并将“太和山”改名为“武当山”。因北方为水,玄武又是水神,主风雨,有消防灭火之威力。传说殷纣王失道,真武受命披毛散发、赤脚,头戴铜盔,手执七星剑,指挥六丁六甲神兵于洞阴之野大败六魔王。旱、蝗、瘟、妖四魔败遁。水、火二魔自恃坎离之气,变为仓龟、巨蛇缠斗真武,真武将其踏于脚下,龟蛇归顺,后来成为玄武手下的两员大将。真武又施神威,将其余魔鬼统绕关进地狱,才凯旋归天。相传三月初三是真武大帝的诞辰。由于真武有除妖斩魔,防火消灾之威力而广受民众敬拜,民间世号其为“福神”,几乎家家奉像供祀。真武殿也是堆云洞历代道士诵经的场所。由于这里是领悟道法真谛,维护道法神圣和尊严的重要殿堂,道士们就把道教的祖师爷老子做为老师而供奉于课堂旁侧,用以激励和鞭策他们努力学习,争取早日功成德满,从而弘扬道法于天下。
——第八层景观——
参观完真武殿,穿过小园门继续登攀,就到了堆云八景中第五景“路盘层登”所在。由于此处上下落差大,且面积紧凑,为合理地利用空间,古代的建筑师们费尽周折,把登攀的踏道做成曲尺形,从平面上观察形似螺旋攀登,从立体上则又呈“之”字形几何图案。给人的感受紧凑却不显得拥挤,曲折通达,这一建筑奇观是有效利用地势地貌而建的艺术典范。难怪有诗赞日:“进得元门去,青云不住登,何须梯接引,一步一层层。”
进得园门便登上了堆云洞的第八层顶院,也就是说到达了最高的院。此院的正中为三清殿,殿前左、右两侧为钟、鼓楼建筑。古人认为,钟是聚集天下阳气之神,敲钟就能把阳气从地下全部召唤而出以滋养万物,鼓是避免人间阴气之神,击鼓既能鸣屈喊冤,又可率领众神征战邪恶,是最终战胜邪魔缠绕的道法。所以击鼓鸣钟都要在值殿师傅的导引下才能进行,否则,将事与愿违。道教讲究,晨钟暮鼓,有对联日“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晨钟暮鼓警起晨还魄”,一语道出了鸣钟击鼓的神学哲理。
三清殿供奉着道教最高级别的三位尊神,地位在玉皇大帝之上,三位尊神所居的天外仙境分别称为玉清、上清、太清,合称“三清”。道教把天界分为三十六重,三十六重之上就是这三位尊神的仙界。故三清殿建于最高顶,意味着级别和等级是任何神庙所不及并要共同朝拜的。中间供奉的塑像是玉清圣境元始天尊,传为盘古的化身,出生之时即具非凡之神力,开天辟地,周而复始,向世人传授道的奥妙,正月初一是它的神诞日;右边的是上清真境灵宝天尊,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之神力,凡是有缘好学,请问疑难者,不吝教诲,人欲见之,随感而应,每年的夏至日是它的神诞日,在民间又戏称它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师傅;左边的是太清仙境道德天尊,民间通俗称为太上老君,是老子的化身。二月二十一日是他的神诞日。道教以三清为宇宙一切的至高主宰者,权力与力量无限是奉道者务必尊崇的根本信仰。所以,历代道教宫观庙宇必建置殿堂,祀奉三清神像,早晚参拜,以示皈依道教。
三清殿两侧的壁面,内容是“四渎朝元图”,是参照永乐官壁画内容、选择其中主要四神、工笔重彩绘制而成。四神分别是东王公(玉皇大帝)、西王母(王母娘娘)、南极和北极,由众神簇拥着共同朝拜三清。
西面的小房子是当年值殿道士的居所。但它又是一座神奇的建筑,因受地形所限,建造者为取方院内空间,建成后的平面酷似棺材,人们取其谐音称为“官财房”,民间俗称“棺材”。“官财”代表有官有财,进进“棺材房”,既能升官又可发财。所以凡是登临顶院的游人皆喜欢进此房间一转,目地是希望也能给自己带来官运和财气。据说很是灵验。
东面的窄条形小院叫塔院,院中有一座六棱砖塔,称作“笔峰”。它是当年修造堆云洞时,为求建筑群体的平衡,弥补空缺而建的。另外,也为镇观外双涧合流处沟壑的阴气过盛,而经人工增筑后补建而成。堆云第七景“笔峰留月”,说的就是这里。诗日:“谁把凌云势,悬之最上头,蛾眉凭淡扫,故故此淹留”。说是笔峰就像一杆眉笔直指云天,就连月宫中的嫦娥每到此处都不忍离去,必用这支笔轻轻地淡描她的眉。因为有了这一神话,在民间则形成了共认的优美风俗传说。说是凡来此游览的人,如若围着笔峰摸上一圈必会带来福运。老年人摸摸它就会身体强朗、益寿延年;男士摸一摸就会越加英俊潇洒、事业有成;女士摸一摸则更加美丽动人、爱情有加;小朋友摸一摸它,就会更加聪明伶俐、学习进步、前程似锦。
站在塔院,可俯视到多数建筑群的平面布局和建筑特色,也可仔细寻觅大家登攀的途径。另外,位于道院墙外的两棵柏树处有一排泄口,堆云洞十座院落的雨水聚集一处后就是从那里排泄出去的,道家称这个排泄口为“龙口”,而这一大一小的柏树则理所当然的成为“龙须”,这是古代工匠们聪明才智的显露,也是大自然造化的奇观。
站在塔院向外浏览,堆云洞第一景“双涧合流”在此一览无余。下面的那座亭叫“镇水亭”,是道士们为镇住东北方向大沟壑的空缺与阴气而修建的。亭建造在人工堆积的沙石堆之上,充分体现了道家建筑所追求的阴阳互补、四平八稳的最高境界,以及设计思想的表现和建筑风格的散而不乱,相对集中与和谐统一。
远观四周的地势环境,东面那条蜿蜒曲折如同长蛇的土岭,道家把它当作“青龙”;西面那座短而粗壮,神似一尊卧虎的土岭道家把它比作“白虎”;南面那座面向堆云洞平面呈鸟形展翅欲飞的独岭,道家把它比喻为“朱雀”。加之双龙抱珠的堆云洞主体,形成了绝妙的自然风光,这进一步体现出当时道观建造选址时对风水的追求。
——第九层景观——
三清殿后面是一座平面方形的高台建筑,它是堆云洞最高层,也是堆云八景“高台孤耸”的景点所在,诗曰:“拔出三界外,登临岂偶然,浮尘飞不到,即此晤群仙。”
高台墙体分为两层,而两层的方向又不完全一致,显然是最初建造之时对方向的测算出现误差的结果,待收顶复查之时,却发现出了偏差而扭转过来的,也就是说上层建筑的方向是正确的。为了解决上下两节无法衔接的矛盾,古代的工匠在其结合部巧妙地砌出一圈台沿,将上面的墙体略为收缩就成了如今所看到的结构。
此台名叫“北极台”,是道观建筑中位置最北的一座高台建筑,因为再也找不到比它还高的建筑,所以得此殊称。它是历代道长登高望气和夜观天象的楼台,一般人是不允许登临的。诗人所说的“拔出三千界”指的就是北极台矗立云天,脱离了凡界红尘。登上北极台就意味着踏人了最高仙境,能与天上的群仙会晤。
站在台上可看见位于堆云洞后面的村庄“堆后堡”,因建在堆云洞的后面而得名。堆后堡是个小村庄,面积不大,但四周被沟壑包围,平面酷似龟的形状,堡前的那个孤台,又恰似龟头。而连接堆云洞的这个岭带就被道家当作了龙身。中国北方天神“玄武”的造型是龟蛇的合体,龟居于下,蛇缠绕龟身,蛇头却扬起于外。而此处地形巧妙地融合了这种风水讲究。另有一种说法,堆云洞就是龙头所在,北极台便是龙角,顶院为龙额,道院为龙嘴,而排水口则是龙口,这座完整的龙头造型与龟蛇合在一起正好是玄武的形象。按照道家风水讲究,堆云洞前有朱雀翔舞,后有玄武垂首,左有青龙蜿蜒,右有白虎俯卧,四方天神各就其位,东、西、南、北皆得神力。有如此神仙境地,加之众神护卫,堆云洞焉有不兴旺之理?所以来此览胜的游人及参拜的香客都能领受“神佑”之福。
——第七层景观——
从这里开始,沿台阶而下,到“路盘层登”的中部登台阶直走,来到的这座仅容步行的院落便是堆云洞整个建筑群的第七层,也是十二座院落中面积最小的一座。殿内供奉的是天、地、水三官,名叫“三官殿”。道传由元始天尊取始阳酒气,清虚七气,晨浩五气入口,经九九之期,结成圣胎灵体。正月十五日从口中吐出第一个婴儿,又于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分别吐出第二、第三个婴儿,降到人间成尧、舜、禹。尧爱民如子,禅让帝位,至仁感天,规定天时,使七政相等,岁时不乱,因此被任命为天官。舜诚对双亲,开垦土地,至孝感天,把中国分为十二州,界定地域,使百姓安居乐业,因此被任命为地官。禹治理黄河水灾,三过家门而不入,至义感天,洽理洪水,清理水患,使家家户户安全,因此被任命为水官。三官大帝是仅次于玉皇大帝的高位神,受玉皇大帝之命下凡治理人类,主掌鬼神升转之事和人间祸福。民间历代供奉三官的另一缘由,是认为三官分别有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功力。
站在这里向外望,大家可以领悟堆云第六景“庭府乔林”的如画景观。围绕道观以及整个沟壑甚至岭顶那片郁郁葱葱的茂林、花丛,无疑是一处天然氧吧,给人以清新的感受,树丛中各种鸟儿飞行啼鸣,送给人们大自然最优美动听的乐章。难怪诗曰:“堂高悬树梢,树直上堂坳,好鸟呼朋友,嘤嘤屋角交。”
——第六层景观——
继续下行便来到院落的第六层——大士祠。它里面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唐代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简称“观音”,沿用至今。也许有人会问,观音的全名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供奉的一位尊神,为何却出现在堆云洞这座道观中?原来,因宋徽宋时并佛入道,以道教为国教,自号教主道君,改佛祖号为大觉金仙,罗汉为尊者,观音菩萨称为观音大士,因其穿著白衣,故又称白衣大士,后来的全真教又推崇三教合一,认为能把各教的优点汇聚于一体,才能最终使道教兴旺,所以供奉菩萨的地方就叫“大士祠”。民间又把现音作为救世主的形象,传说他无所不能,特别是能送人子嗣,所以倍受妇女们的崇拜。当地群众则干脆把观音称作“送子娘娘”,把大士祠称为“娘娘庙”。
观音两旁的两位胁侍,左边的叫善财童子,右边的叫龙女。
据说“善财”是福城一长者的五百童子之一,诞生之时,有种种财宝自然涌出,所以他被命名为“善财”。文殊在福城东的娑罗林中宣扬佛法时,善财童子去请教,文殊指示他到南方可乐国请教功德云。找到后,功德云又指点他到海云国找海云。如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参拜了53个善知事,最后在普贤菩萨的教化下,获得了正果,善财参拜的第27位善知事,就是观音菩萨,因善财在观音身边稍多的缘故,才有被认为是观音的胁侍一说。另一说是,《西游记》中牛魔王和罗刹女的儿子红孩儿在唐僧西行的路上为妖,欲吃唐僧肉长生,后孙悟空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救出唐僧,点化红孩儿,于是红孩儿就成为南海观音的胁侍,由于《西游记》的影响,后人就把红孩儿叫做了善财童子。
龙女本是佛教护法天神娑竭罗龙王的女儿,极为聪慧。八岁那年,因听文殊说法,而深入禅定,通达佛法,于是刹那间发菩提心,得成正道。时有智积菩萨者,尚未深信。对文殊讲,我看释迦牟尼在过去世经过无数磨难,修行菩萨道,积累了无数功德,坚忍不拔,未曾止息,好不容易才获得菩提正道,得以成佛,所以我不相信这小女孩能在顷刻之间便成佛道。而释迦的大弟子舍利佛也表示,此事实在令人难信,佛道广奥,要具修六度万行,经过许多劫难,勤苦修行、积累功德,然后才有成就。而她一个女孩,本身就有许多障碍,怎能速得成佛呢?可是龙女显示神通,于刹那之间,当众变成男子,坐莲花宝座,往南方天无垢世界讲佛说法去了。民间把龙女和善财放在一起,作为胁侍观音菩萨的童男童女,意为佛法广奥,普度众生。
这座小祠是“牛马王祠”,里面供奉牛、马王塑像。牛王、马王是对牛、马的尊称,驾牛耕作拉车,是北方黄土高原的传统习俗,御马驰骋征战,则又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于是牛马得到人们的崇拜。民间传说:马王是房星(即天驷星),而且为三只眼,曾与鲁班赌造赵州桥,鲁班将一只眼输给了马王,因此“三眼灵光”。据说至今的木匠做活之时仍沿用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习俗,这便是因木工祖师爷输掉眼球的原因。对牛、马的崇拜,代表了历代入们在生活中与其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同时也祈求它能给民众带来健康的体魄和五谷丰收。传说每年四月初八,是牛、马王的祭日。
藏经阁是堆云洞历代祖师爷篆刻木板经书的看护室。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绝大多数已遭人为破坏或散失无存。但值得庆幸的是县博物馆内至今还保存着87块经板,是年发现后并妥善保存的。藏经阁内现陈列有具有代表性的经板拓片,以供鉴赏。
上上下下转了一圈、又回到了窑庭院中。堆云洞不拘一格的设计组合,小巧玲珑的建造技艺,充分展示了道家的奇妙精髓。所有建筑依岗而建,错落有致,曲径盘桓,地上地下,皆为风景,其布局之精巧,风格之独特,结构之紧凑,实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