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小树妈妈
教育工作者+亲子阅读推广人
推广亲子阅读,分享育儿故事
树妈导读今天分享一位妈妈“陌上依依”的育儿整理方法,她根据对蒙特梭利、华德福等育儿理念的践行,以及收纳整理方法的反思,撰写了一篇很长的深度好文,我们非常高兴能与大家一起分享~
?《成长吧,少年》第二季?(全6册)中国最具人气的儿童文学作品集,《东方少年》35年精选,名家云集,经典汇聚。
?推荐?寒假不想让孩子天天手机电视,试试这招,让孩子动手又动脑,《别让鸽子完成这本活动书》返场半天补团啦?
作者:陌上依依,传媒硕士,互联网从业者,天蝎座,家有两岁狮子座女宝宝一枚(此处大量留白),育儿路上痛并快乐,屎尿屁里摸爬滚打,长存赤子心。文章
来源Miss不要(ID:himissno)。
你如何照顾一个家,便是如何照顾孩子的心。
愿每颗童心都美丽如初。
“道”:家,心之所向我实在列不出多少令人眼前一亮的“收纳神器”,更不掌握什么能够叫堆积如山的满室杂物凭空消失的独门大法;亲子收纳之我见,不过来自关于家的理想,以及个人育儿原则的一致性。一个家所呈现出来的样子,是与人的生活与内心状态互为示现;而当它作为养育场所存在时,其传达的微妙情感和价值内涵,更是一点点塑造着孩子的灵魂。
我认同蒙特梭利关于零至六岁的儿童是吸收性心智的看法,即这一阶段的孩子会不加选择地从环境中汲取大量信息来发展和完善自我,如同海绵吸水,水是什么色,海绵便染上什么色;尤其三岁之前的婴幼儿,与外界接触有限,大多时间生活在家庭中,家于他们仿佛世界之映象。从这一意义上来讲,你如何照顾一个家,便是如何照顾孩子的心。
幼初之时,造物予人的大抵相同。每颗童心,都有对秩序的天然需求,也会自觉跟随美;而爱于生命,更如水一般不可或缺。我想要给女儿的,便是一个兼具秩序、美感与爱意的家:
秩序,令她感到世界是有章可循的,进而对其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也为她将来学习规则、走向外界打下基础。美感,是呵护她心中初萌的审美的种子,让她在感官最为敏锐的人之初,常被美好物事包围;这种自幼习得的惜物之心,与环境建立情感联结的能力,对发展中的人格至关重要。爱意,则是打造这一切的基石;当爱在家中各个角落、在家人间、在孩子心中自由无碍地流动,她才能够心无旁骛去感受秩序与美,并心甘情愿成为它们的守护者。
▲在家中随处摆一些花草,教孩子照料它们。
“术“:我的亲子收纳原则花了些笔墨阐释个人的家庭价值观,旨在说明,没有可复制粘贴的两个家,也没有通行的整理技巧,比急不可耐动手拾掇更紧要的,是屏息静气,对当下状态作一番检视:
曾经理想中有孩子后的生活是怎样?现实的混乱是如何日积月累令我深陷其中?亲子关系的对抗往往来自何处?能否通过对育儿环境的改善以及由此带来的亲子互动形式的微妙变化,将某些根深蒂固的冲突化解于无形?
分享几条一贯留意的亲子空间规划及收纳原则。你会发现,这些原则,也便是收纳之“术”,皆为上述居家育儿之“道”的衍生;而涉及的全部操作之“法”,均是它们的实践。愿你经由这些其实极为个人化的经验,照见相似的困惑与痛点,小心翼翼绕开那些我走过的弯路,也寻到你独一无二的道、术、法。
1简化:从源头上杜绝冗余
常听人说,孩子的东西多得家里都没地方下脚了。初为人母时,我也经历过一段母爱泛滥疯狂囤物的时期,恨不能倾尽所有,将世上好物尽皆奉于这一个小小婴孩面前。与孩子的“热恋期”过去后,理智开始重新运作:
我那只需注视、拥抱,一些共读时光与简单游戏便满怀喜悦的孩子,真的需要这么多玩具和绘本吗?将如此体量庞大、细节繁芜的信息,走马灯似地丢给她,要她不断选择、处理、消化,对她来说究竟是自以为是的丰富,还是实实在在的负担?
这种看似慷慨的“给予”,满足的终归是孩子的真实愿望,还是我自己脆弱不堪、未经省察的心理需要?会不会到最后,除了不停买东西给她,我竟已不知还有其它途径来表达爱?
残缺及破损的玩具弃置箱不再感兴趣的偏低龄的玩具转送箱过早购入的"超龄"玩具等待箱“现役”玩具的一部分替换箱我决定“简化”。
以玩具为例:先是果断丢弃那些破损及零件不完整,完全丧失利用价值的玩具——这样形容似乎有些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无情,实际做法是请女儿对它们说“谢谢”、“再见”,而后交由妈妈处理。
再将反复玩过许久、几乎可以确定她不会再感兴趣的那部分—通常是些偏低龄的玩具—放入“转送箱”,伺机或送人或捐赠,让它们继续发挥余热;
当然,也会留下她曾经尤其宠爱、有着特殊意义的少数派,供她将来念旧。对于不明就里或出于冲动提前购买的“超龄”玩具,则存入“等待箱”,待她能够驾驭时再交与她。即便是“现役”的玩具,也将一部分转入“地下”(“替换箱”),只留她“应付”得来的量——将这个“量”固定下来—在玩具架上展示;在合理组合、保证丰富性的前提下,视实际需要,如兴趣变化或能力发展,每隔一段时间,以一两件新玩具替换下旧的——当然,偶尔也会请回来一些“旧相识”。
▲将四个箱子贴上标签,存入“玩具中转站”(储藏室)。
借助这样的循环和流动制度,同时放缓更新频率—切实需要时才购入,并且避免重复提供同类玩具,成功将玩具的品类和数量简化至于我于她都“可控”的范围。这种“可控”是直观可感的:全部玩具都在目力所及之处,我们甚至清楚每一件的具体位置。绘本、衣物和日常用品,也用相似方法进行简化。
这样做的好处几乎立竿见影:我不必再穷思竭虑该如何将越变越多的孩子的物品塞进有限的空间,而她也无需在过多、过剩的选择面前无所适从;现在她可以轻易挑到有意尝试的玩具和绘本,或者自己从衣橱里选择想要搭配的衣物;因为选择有限,她反倒能够专注而深入地玩耍、阅读;
通过和这些特定的“我的东西”一贯而重复的相处,她与它们日渐熟络,进而建立起某种童年伙伴似的紧密且深厚的关系。这种需要发展和维护、不可随意抛弃的深度联结,对于正在试图理解万事万物的意义和价值,以及自己与他人、与世界关系的幼童来说,极具抚慰和启发性。
简化后的玩耍区
由书柜底下两层、玩具架和游戏厨房围成,全部玩具一目了然。
简化后的阅读美劳区
正在使用的书和美劳用品全在这里。
简化带来的“喏,整个世界清净了”的如释重负,和“哇,原来同一件玩具可以发掘出如此多玩法”的美丽新天地,令我惊喜不已。
2友好: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来”
蒙特梭利谈起适合儿童的理想环境时讲到,“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孩子才能学会设法去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行为”。评价一个亲子收纳系统是否成功,不看储物功能多强大,也不在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令房间看上去井然有序,而是,它是否足够“友好",能够令身处成人世界的孩子感到安全而自在,从家庭生活中获得归属感与成就感,从而快乐地忙碌起来,自发维护家中整洁与秩序。
我曾无数次绝望而无力地发号施令:“把玩具收起来!”但多数时候,只能做那个“擦屁股”的人,落得身心俱疲,亲子关系剑拔弩张。也试过自作聪明将她的物品藏起来,或置于高处,不许她染指,由我一手安排她的日常。深入了解蒙氏理念后,我意识到上述做法何其愚蠢且低效,并开始思考:什么样的环境对于孩子来说才是真正“自由”的?——一定不是一个能够随心所欲大搞破坏的场所;追求独立,本是幼儿成长最强大的内驱力,像“让我自己来”这样与生俱来的精神需求,怎样能够转化为现实中的行动力?为何我包揽了一切,她却并不领情?
我痛定思痛,着手设计一套邀请她自主管理,而不是仅为我方便整理而存在的收纳制度。
▲将玩具统一置于书柜底下两层,方便她取用。
▲订制的低矮玩具架与书柜并列,玩具全部收纳于此集中管理。
▲开放式绘本架与配合其尺寸的方格置物柜组成阅读区。
儿童桌椅轻巧易挪动,碰倒也不易受伤迷你沙发舒舒服服窝在里面读绘本吧首先,我将她的物品统一放置在她能够轻松够到的低处,便于她自由取用;参考蒙氏做法,添置一些儿童尺寸的家具,让她在家中得以和成人一样活动自如。规划出她的专属活动区域,包括位于客厅的玩耍区、阅读区和美劳区,以及玄关、餐厅、卧室及浴室等处为她辟出的独立空间;她很快明白这些是她的“地盘",供她自由使用并负责照管。
这样充分考量了孩子需求的环境布置,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一种“我相信”、“你可以”的“煽动”信息;她迫切想要自己作主的愿望得到尊重和满足,每日愉快地穿梭于她的“领地”之间,像只筑巢的燕子,忙忙碌碌不亦乐乎。
我并未止步于这“自由”的表象。若不能在各处细节上周全,我们很快便会遇到新的麻烦,令之前的全部努力付诸东流。比如,明明已采用“友好”的开放式收纳,孩子仍很难拿到她想要的玩具或绘本;事先已订下规则边玩边收,她也乐意遵守,但总是不能令物品各就各位,最后只好乱塞一气;有个不错的开头,新鲜劲头过去便又我行我素原形毕露。这时我和她都会感到泄气:仍有哪里不对劲?我像端详一件视若珍宝却无人问津的作品一样,反复审视新系统的每一个细部,很快便发现端倪:
▲看似清爽的整体式收纳,对女儿而言难度太高。
▲改用浅型收纳盒并列分装,一目了然,取放自如。
▲其它玩具同样使用低矮而平阔的篮子收纳,保证充足留白。
▲笨重的大型玩具,采用带拉手的篮子收纳,方便孩子搬动。
以乐高为例,之前使用的整体式收纳柜,两层收纳盒之间没有预留出足够空间,她须得拉出盒子才能看见内容物,拿取和归位都多出一个环节;再者,盒子过大过重,加上拼插式的固定法,对两岁孩子而言,收纳难度太高。
我舍弃看似清爽实则鸡肋的整体收纳方式,改用轻巧的浅型收纳盒,将四大盒乐高分装为八小盒,再用并列展示代替上下堆叠;如此,她一眼便能看清盒中物品,不需多余动作,取放都轻松。
另外,像轨道火车这样既笨重、玩耍时又需搬来搬去的大型玩具(从前收纳在乐高柜的最底下一层),使用两端带把手的篮子收纳,对于体格娇小且精细动作尚未发育成熟的低龄孩子来说,搬动起来容易许多。
▲使用文件收纳盒分装绘本,轻松将书丢进去。
绘本也有类似麻烦。开放式绘本架倒十分方便,但她偶尔也会想从“图书馆”(特指收纳在方格置物柜中、不常读的书)里挑一些书来看。立式收纳的方式,若排列过于紧凑,需抽出绘本才能看见封面,还回去时又有“插”放的高难度动作;
为方便她操作,我特意通过简化将书收纳得十分松散,但这样一来又有东倒西歪的问题。最终,我使用牛皮纸文件收纳盒来分装绘本,每盒不要塞得太满,以她能够轻松拨动检视封面,以及不费气力将书丢进去为宜。大开本绘本上部与架子之间很难有充足留白,但拉出其中一个分装盒的难度以及造成的混乱,相对一字排开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拍下玩具照片,用证件卡制作标签,在墙面标记收纳位置。
▲对于有特定收纳工具的玩具,直接将照片贴在收纳篮上。
▲在架子一侧贴上玩具“全家福”,帮助孩子进行错误检视。
孩子难以维持收纳制度的一贯性,除了收纳系统使用起来不方便,有无可能她很难记住物品的存放位置,或者即使记得,行动起来实则无趣?怎样能够令整理成为一种游戏,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会“自己来”?
不妨践行蒙氏提倡的做法,利用标签进行位置管理。对于多数玩具而言,使用的收纳篮大同小异(且一部分玩具是独立展示,并未使用篮子),只要标记收纳位置即可;针对有特定收纳工具的乐高(统一规格的浅型收纳盒)或大型玩具(大号篮子),则需在收纳篮上作标记,以帮助她将其正确归位。再在架子一侧贴上“全景照“,让她在收拾完毕后进行对照:玩具和绘本们“回家”后的情形是什么样?
使用图片标签,不仅是有益的收纳辅助手段,更是一种愉快的游戏方式——图象思维可是低龄孩子的强项,并且他们对配对游戏的热情一时不减。如此,利用“游戏力”轻松克服来自孩子意愿上的阻力,比干巴巴地请求他们“把玩具放回去”实在有效又有趣太多。
▲用绘本告诉孩子,动物朋友们该回家睡觉咯!
▲将车子停进各自的“车位”吧。
游戏力在收纳上的运用不一而足。比如,利用游戏帐篷给毛绒玩具们搭一个“家”,在“家”里摆放上“小床”和“小沙发”,不消提醒,她也会记得每晚要送毛茸茸的朋友们“回家”,将它们“哄睡”——《不睡觉世界冠军》里,黛拉不就是这样做的?又或,建一座“停车场”(将警示胶带粘在瓷砖地面),小推车和踏行车,都要停放在各自的“车位”上。
如此,通过选择为孩子量身订制的家具(及妥善利用现有家具的低层空间)、划出专属活动空间,以及完善与其能力相匹配、充满机巧和意趣的收纳细节,营造出对她而言十分“友好”,同时易于维护的居家环境。
3规则:学习照顾环境和自我管理
有句话,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破坏王,但我认为它只有一半是正确的。几乎所有孩子都能够经由恰当的引导和示范,学会照顾环境和自我管理。
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嫌晚:订立一些规则,教孩子如何使用和维护家中的收纳系统,这会令之前费心打造的良好秩序更容易保持。合理而执行得当的规则,并不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绑缚其自由天性;相反,事先立好规矩,通过正面告知的方法,叫孩子早早明白行为的界限,并且知道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凭他/她作主,这比事后毫无节制地使用权威,禁止他们做这做那,更让孩子感到自己是相对自由的,而父母是可信赖和追随的。深深觉得,很多时候,并非孩子“不听话”或故意“对着干”,实在是成人滥用负面和否定的沟通方式,令他们至为困惑:“不可以”做这,“不用”做那,那么究竟“可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这种逻辑上的混乱与芜杂,大概不仅孩子有,我们自己也不堪其扰。
分享几条我与女儿一向坚持的“家规”(很“蒙特梭利”);对于她来说,它们一点也不复杂,既好记忆也好操作,而对于我来说,更是令我得以从全职“保姆”的困境中全身而退的不二法宝。
1。边玩边收。从她能够自由爬行起,我便鼓励她自己爬去玩具架那边,选择她感兴趣的玩具,玩完再放回去——绘本也一样。她很可能置若罔闻,并不作“要求”,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做给她看,并用尽可能简洁的语句描述你的行为:“宝宝玩好了,我们把它放回去。”
再大些(约一岁左右),不管是对语言还是对行为的完整和连贯性都理解得更好;这时候,给她一些简单、清晰的指令,如“玩完要把玩具放回去”,和她共同完成——一起整理,既是春风化雨的身体力行,也是无需刻意为之的绝佳亲子活动。
▲教孩子边玩边收,保持整洁。
▲不易搬动的玩具,替孩子准备托盘或篮子等“转运”工具。
一岁半之后,自主意识和行动力的增强,给出的信息需要更加完整的细节和充分合理的解释:“每次选择一件或一组(有时需要搭配着玩)玩具,想玩多久玩多久,但玩完后要放回去才能拿下一件,不然这里很快会变得一团糟”;有时,建议和俏皮话可能比指令更容易被接受:
从很早开始,我们便将“收拾玩具”这一干巴巴的行为称作“让玩具朋友们回家”—太爱华德福深入骨髓的浪漫,处处透着尊重和想象力,与蒙氏的理性律己实则相得益彰—她对这个说法简直无从抗拒,照单全收并沿用至今。这时的收纳工作已由她主导,我只从旁观察并加以协助。
由“做给她看”(爬行期及之前)、“和她一起做”(学步前期)、“让她自己做”(学步后期),长期坚持下来,直到秩序敏感期到来,她逐渐将这种仪式感内化,不但大部分时间严于律己,甚至在儿童乐园玩,常跟在人家屁股后头恨铁不成钢地帮着收拾。边玩边收的习惯令我和她都受益匪浅,更确保家中极少出现其它有孩子的家庭常常自嘲的“震后”景象。
2。划定玩耍区域。
我为不同类型的玩具划出相应玩耍区域:厨房游戏和大部分美劳工作,适合在小桌子上进行;为此,我特意选择十分轻巧的宜家儿童桌,好随需挪来挪去。
需要较大场地的搭建类游戏,如城堡积木和火车轨道,在地板上玩最方便——用整张大块地毯,将玩耍区与客厅的其它区域区隔开来。
单一和小型游戏,使用“游戏毯”(一小块或多块地垫拼接)或托盘界定玩耍范围,以免细碎零件四处散落;同时,“游戏毯”和托盘也是一种代表游戏开始或结束的简单却有效的仪式,帮助她专注和有条不紊地玩耍。
▲用“游戏毯”限制玩耍范围,方便清理,也是有益的仪式。
▲将毯子折叠起来,放进大号篮子,收在易拿放的地方。
▲经常更新的独立小游戏,放在托盘中进行。
▲使用超大“托盘“,在家也可以玩沙。
玩沙请使用超大号“托盘”。要无拘无束地涂鸦?一整面涂鸦墙应该足够了。想玩颜料?用立式书写板,或者将长画纸铺在瓷砖地面上——直接画在地砖上也没关系。
绘本在哪里读都行—地板上(有松软的蒲团和舒适的躺椅)、沙发上、帐篷里或者带上床—只要记得读完还回去便好。
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和耐心,让她明白和练习游戏的正确打开方式;但一旦养成良好习惯,便能省下大把精力,用于比收拾残局更有意义的事。
3。爱惜所有。
如果一直以来,所有物品只是在她眼前凭空出现又消失,无论你如何苦口婆心地教导,她也难生出惜物之心。让她亲眼参与和亲证它们的“生老病死”,结果便大不一样。因此,进行简化工作时,我会邀她一起,由她来决定玩具、绘本及其它个人物品的去留及命运:哪些是你想留下继续和你作伴的?哪些可以送给更需要它们的小朋友?还有一些坏掉了,看看能不能修理?撕掉的书页,来玩“拼图”游戏,试着把它粘回去。一同将整理好的玩具存入“玩具中转站”。如果有非买不可的新玩具,便要送走一些老朋友。全部都想要是行不通的,所以,拥有时格外珍惜,然后,要好好道别。
▲定期给木头玩具打蜡。
又如,定期给木头玩具打蜡。教她用软布蘸取少许木蜡油,仔细反复擦拭,瞧它们个个多精神。替毛绒玩具和娃娃洗澡。告诉她,有些可以跳进“浴盆”,舒舒服服洗个“泡泡浴”;有些只能擦洗,用柔软的海绵或干净的毛巾;它们和你一样爱洗澡,因为,又可以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了。轻拿轻放,玩具和书本也喜欢被温柔对待。有些玩具很乐意被丢来丢去,比如球;有些可不高兴,比如积木。
学习如何与所谓的“身外之物”愉快相处、事无巨细地照顾它们、建立积极和谐的物我关系,这些,看似无用,实则自有深义。
我从不认为作为母亲,能够将什么“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我能教会她的,不过一些简单却重要的事。并且,不是依靠说教迫使她接受,而是,经年累月,以身作则。如此,孩子从环境中汲取到的,不止秩序、美感和爱意,还有你举手投足之间自然透露的,对于平常物事之美发乎心底的感应与敬重。这样长大的孩子,不愿让她心爱的玩具“无家可归”,也不会傲慢地对庸常却深远的烟火人生嗤之以鼻。
4。错误管理。
孩子需要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与真实事物打交道,反复练习如何使用它们,方能顺利发展出独立所需的各种技能。因此,她的玩具中,包括陶瓷或玻璃等通常被认为不适宜幼儿玩耍的品类;她能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如有成人在场),使用它们自由地开展游戏。这不仅使她有机会广泛接触各种天然材质,感受其多端魅力,并得以自主进行错误管理:什么情况下会损坏或打碎?她会自然而然从失败经验中汲取教训,习得这类物品的“易碎”特征,懂得需小心拿取。同时,一起修补或清理的过程,也教会她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同样,我许她拿陶瓷或玻璃杯子倒水喝,早早学习使用剪刀,在瓷砖地板上尽兴作画。只要她愿意尝试新鲜事物,都由她探索,前提是,随之而来的“麻烦”也请自己解决。我为她准备儿童尺寸的清扫工具,让她拿来抹干打翻在桌上的水,擦去涂在地板上的颜料,扫净掉进地毯里的碎纸屑,拾起四处散落的珠子。
随手收纳、界定游戏范围、定期整理和养护玩具及个人物品、进行系统而科学的错误管理;我不止将它们视作创造有序环境的方法和仪式,更愿把它作为一种专注而自律的生活方式介绍给我的孩子。不敢说这些一定会让她“受益终身”,至少,是值得尝试的。
4留白:成长需要空间和等待
如果挖空心思设计了近乎完美的收纳系统,又不厌其烦拟定了一本正经的使用守则来守护战果,我却告诉你,不要对孩子期待过高。只就收纳这件小事,管中窥豹,聊聊如何在实实在在的琐碎日常中为成长“留白”。
▲暂时不想收的玩具,丢进“暂存篮”,想收时再收吧。
1
不要求孩子每次都做到。
总会有些时候,无论如何劝说或要求,就是不要好好收拾。也许累了烦了,也许偶尔要反抗一下“家长权威”,也许没什么特别原因,只是一阵突如其来的小情绪。眼前一片狼藉,让人好不烦躁,忍不住发脾气前,想想即使自己,不也有懒洋洋什么也不想做的时候么?
试试和她谈谈条件,提供一两项“中间选择”,比如准备一个“暂存篮”,实在不想好好归位的玩具或绘本,暂且统统扔进去了事,等想收拾的时候,再一一送它们“回家”;“暂存篮”同样收纳在茶几下部空间(“游戏毯”收纳篮的另一侧)。这样的相互“妥协”,既避免了对立,给她一个情绪上的缓冲时间,不显得妈妈过于强势不近人情,也使家中免于凌乱。她很满意这一解决双边冲突的方式,犯懒时常会主动提出使用“暂存篮”。
▲玩具遵循“一物一篮”的收纳原则,不作过细分类。
▲必要时使用“杂物篮”减轻分类压力。
2
做到60分便好。
作为一名资深收纳强迫症患者,我曾使出看家本领,为她的物品设计出极为细致而复杂的分类方式。但在观察过她的实际使用情况后,我发现许多看似整齐划一无懈可击的分类法,实在是成人而非儿童视角,孩子很难完成,到头来反倒增加我的善后工作量。因此,继数量之后,我进一步对物品的归类进行简化:对于大部分玩具,分类不宜过细,不作“同类玩具须一并收纳”的严格规定,只需注意“一物一篮”,即确保同一组玩具的零部件完整即可;绘本则不作硬性分类,她只要做到将书放回架子或丢进收纳盒便好。
▲乐高按系列分类,对于实际玩耍情形而言极不实用。
▲改按她偏好和熟悉的游戏方式归类,玩耍和收拾都容易得多。
▲乐高同样设置“杂物篮”,收纳难以明确归类的组件。
乐高组件过于零碎,仍需作简单分类,以便管理。女儿的乐高以得宝大颗粒为主,之前我照系列来分类,她实则喜爱混搭着玩,极少只玩某一系列,且连我也很难还原,每次需对照手册琢磨上许久。仔细揣摩过她的搭建和游戏方式后,我依据她的偏好,将全部乐高混合,重新分为“交通工具”、“人仔和动物”、“建筑”等几大类,再配合颜色分类——对幼儿来说最为轻松又有趣的归类法;改进后的分类对她而言,使用及管理的门槛大大降低,我也只需事后帮她稍作调整。通过简化分类,将“出错率”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至于收纳逻辑是否足够严密,视觉效果是否完美无缺,与她能够完全自主行动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了。
虽然为归类作了留白,降低了收纳标准——她只要完成“放回去”这一个动作就好,我仍会时不时和她一起对物品进行“错误检视”,示范更理想的收纳方式:将放错的玩具归位,把东倒西歪的排列整齐;绘本可以按照高矮胖瘦、读过和没读过的、主题或语言(中文和英文)来列队。诸如此类的讨论,本身也是一种有意思的学习过程,无形中加深她对事物之间关联的理解。
▲收纳孩子物品的家具和工具,要能够根据需要调整使用方式。
3
保留随时调整的可能。
为孩子打造的收纳系统,一定是要能够随她成长需要随时进行调整的。因此,我没有直接使用大件家具的抽屉,或时下流行的、需要固定在墙上(号称不占空间)的收纳设计,而是选择体量轻巧、易于搬动的定制化家具,配合开放式收纳工具来收纳她的物品。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不受限制地任意变化家具的位置和组合方式,以适应不同阶段的全新需求;她也能轻松将篮子或盒子搬来搬去,在不同地方使用。
例如,收纳绘本的方格置物柜(两个一组),如绘本增多,可增加个数,需要时也可拆开来用,十分灵活。文件盒的收纳方式,除视觉上清净美观外,也便于随兴做些简单归类;最近,我们设置了“晚安书”:请她选择几本喜爱的睡前读物,收在同一个盒子内,每晚临睡前选择一本,或者干脆将整只盒子搬上床;像这样临时起意的小点子,是一板一眼的收纳方式很难实现的。
TOYOURCITY“简化”,少即是多,引导孩子从过载的物质和信息中,选择自己真正所需,重建平静感和幸福感;
“友好”,换位思考,示范如何保持同理心,发展体察他人需求的能力;
“规则”,有限的自由,帮助孩子理解社会性,创造自律而专注的生活;
“留白”,万物有时,为成长留余地,诠释不疾不徐、自如从容的养育态度。
收纳,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教育方式;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它也是建构世界观的基础:生活由物品构成,能够善待一杯一碟的人,方能拥有心灵充实、精神自由的高质量人生。亲子收纳之“术”的背后,其实是孩子透过你的眼睛看见的世界。
TOYOURCITY“法”:补充一些收纳细节关于“术”的章节已包括许多收纳细节,因此此章只作一些简要梳理和补充,分为玩耍区、阅读区及美劳区来逐一介绍。
1玩耍区
玩耍区由位于客厅中央、电视墙位置的落地书柜(我家客厅没有电视)底下两层、紧挨它排列的开放式玩具架、游戏厨房和“毛绒玩具家”(玩耍帐篷)围成,用整张大块地毯与其它区域区隔,延伸至阳台上的“家庭游乐场”——包括小型蹦床、海洋球池、滑梯和木马。
▲位于客厅的玩耍区,用大块地毯与其它区域区隔。
▲开放式玩具架。
如前所述,玩具全部采用“一物一篮”的开放式收纳——有一部分没有使用收纳篮,直接进行独立展示,多数并未作过细分类,建构类、角色扮演类和感统类等玩具,遵循“美观”(错落有致)和“易拿”(留白充足,及新玩具、最常玩的和不易搬动的置于下部)原则随兴而整齐地混合排列;当然,也会留意将数量众多的小型同类玩具(如乐器),或她常放在一起玩耍的一组玩具一并收纳。
▲自制小游戏用托盘盛放,置于固定位置,时常更新。
我会不定时地往一段时期内固定不变的玩具组合中加入自制小游戏,作为“每日(或“每周”、“每三五日”,依她的兴趣持续时间而定)惊喜”提供,令她对玩耍保持新鲜感。小游戏用托盘盛放,置于固定位置,她可以自行取用。
▲乐高统一收纳,并按游戏习惯配合色系归类。
▲乐高手册用活页文件夹收纳。
乐高统一收纳在书柜下部左侧空间,用八只白色浅型收纳盒作简单归类,也便于与其它玩具区分。女儿的乐高不算多,包括六套得宝系列和一套完由由规则色块组成的基础款;若数量继续增加,将来会考虑添置独立柜子进行专门收纳。我采用“按游戏习惯”配合“按色系”的分类方法,将全部组件分为:交通工具(如卡车或火车零件)、建筑(门窗、屋顶、栅栏等)、人仔和动物、印花色块、暖色系色块(包括红、黄、橙三色)、冷色系色块(包括深蓝、天蓝、深绿、草绿四色)、黑白及透明色块等七大类,再用“杂物篮”的形式收纳部分难以明确归类的组件。
▲选择自带储物功能的游戏厨房,厨房玩具可一体收纳。
选择自带储物功能的游戏厨房收纳厨房玩具,将餐厨具、茶具组、仿真蔬果等分门别类摆放整齐;玩厨房游戏时,向她示范将小桌子挪至玩耍区充当“操作台”或“餐桌”,而不是捧着玩具大老远跑来跑去。
2阅读与美劳区
绘本经过“简化”,“常住”的只五六十本,集中收纳在位于书柜另一侧的阅读区。阅读区由一只开放式绘本架和两组方格置物柜(上下两个格子为独立的一组)组成。其中,开放式绘本架用来收纳近期最受欢迎的“热门”读物,穿插着一两本我尤其想推荐给她的新书;封面全部朝外展示,一来方便取阅和归位,二来也是效仿实体书店的做法,吸引她注意。
▲位于书柜另一侧的阅读区。
▲绘本导读手册同样用活页文件夹收纳。
开放式绘本架上的书不好过多,以十本上下为宜。剩下的用纸质文件盒分装,三盒一组,书脊向外,统一收在旁边的方格置物柜中。这里的书—我们称为“图书馆”—多为虽不日日读,偶尔兴起也会拎来“尝鲜”、有待发掘的“时令”读物,再有一些反复读过的经典,可能对于现阶段来说有些低幼了,但仍可供她时时“怀旧”,或“老书新读”。
上一章提到过,为使她自主管理起来得心应手,绘本暂且未作硬性分类,只由我不定期同她一起整理—至于如何整理,也是极随兴的。阅读区同样使用不同风格的地垫作标识,放置了小桌椅,她可以正襟危坐,老学究似地研习;地板上随意扔着小型蒲团和老少皆宜的舒适躺椅,供我们席地或坐或卧,轻松共读。
▲美劳区的一部分与阅读区相连。
▲大部分美劳用品使用小推车收纳。
美劳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与阅读区相连,另一部分则是位于同侧走廊的涂鸦墙区域。女儿现阶段的美劳用品不多,小推车收纳即可。使用带轮推车的优势,一来灵活,想在哪儿玩,推去便是,二来体量小,不占空间,将来也好挪作他用。
▲带拎手的多格式工具箱收纳小型美劳工具。
▲一起不定期整理涂鸦收纳匣中的作品,由她决定留下哪些。
美劳用品的收纳工具多为十分友好的开放式设计,如:带拎手的多格工具箱,收纳画笔、剪刀等小型美劳工具,一目了然,移动方便;不带盖、A4大小的方形收纳匣,平时的涂鸦作品或拼贴画,随手丢进去(仅需一个拉出来的动作),不定期和孩子一起整理,由她决定留下哪些,用文件夹进行收藏;活动式文件收纳屉,可增加可拆缷,美术用纸分门别类存放,只需最初反复示范和练习几次,她便能自如取用和归位。
▲美术用纸分门别类,置于开放式收纳屉,她可以自行取用。
▲闲置的婴儿辅食分装盒,可用来收纳彩泥和颜料。
贴纸、拼贴画素材、折纸作品等零碎纸件,用附盖文件盒保管(增加一道“门槛”),减少四处散落的可能。橡皮泥用闲置的花瓣辅食分装盒收纳至为理想:将彩泥搓成一个个圆球—正合适小手揉捏的大小—按颜色“一个萝卜一个坑”地放入圆形格子,瞧着可爱,也符合使用习惯;盖子正好避免积尘。方格辅食分装盒则拿来代替调色盘,一次用不完的颜料,盖上盖子,可防止风干。
想画画或做手工时,从推车上挑选所需材料和物件,就近便可在儿童桌上进行。桌子一侧悬挂一只小型置物袋,没画完的画,截断的蜡笔头,零零碎碎的手工散件,随手收纳。
▲美劳区的另一部分为相邻的涂鸦墙区域。
与阅读区相连的走廊的涂鸦墙区域,构成美劳区的另一部分。这里的墙面原为照片墙,女儿爱上涂鸦后,我将其改造为整面涂鸦墙(上半部仍用相框装点),供她尽兴发挥。宜家的双面书写板,连同无尘粉笔、白板书写笔等涂鸦工具也一并置在这里。画颜料画时,书写板可作画架,或者干脆在易于清理的瓷砖地面上自在挥洒。将推车整个推过来,也只有几步之遥。
末不难看出,本文中的许多观点,均受到蒙氏理念的启发;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对华德福教育原则的践行,如简化生活,予以孩子空间和宽容。这并不代表必须倚赖某一种或几种权威之说暨流行观念,才能够找到令我们不再焦虑与惶惑的“正确”的育儿之路;事实上,只有当你一直以来如是生活或有心悟道,方可能对其中那些似曾相识的部分有所触动和呼应。
关于蒙特梭利和华德福,推荐几本可操作性较强的书籍,包含对于蒙氏工作方法和华德福家庭教育法的精练而直观的介绍,它们是:《蒙特梭利早期教育法》、《在家也能蒙特梭利》、《简单父母经》、《在家也能华德福》。对你的家庭而言,可能是行之有效的,也可能“然并卵”,但最重要的永远是,经营好自己的生活。如果想要炼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仍然建议静下心来,系统地读完一些基础理论。
▲不着调的厅长家平面图
两个星期来几乎全部的个人时间—仍很有限—文火煲粥一般,缓慢而细致地完成这篇长文;感谢我总有耐心写,更感谢你竟有耐心读。
部分收纳家具/工具参考
附录
推荐阅读孩子有这5种表现,可能智商极高!别忽视,好好培养!
养出懂事好孩子,这五点你一定要做到
即将截团啦!寒假必备!
点"阅读原文"可参加团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