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olyFerenczy
连叔:
您好!
我在厦门的一所中等偏上的高中读书,是一名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生,我有一个想法,很认真的想法,我不打算上大学了。
大概是初三的时候,我就开始发现自己不喜欢读书了。但是读书还算认真,凭着初一初二的底子,也上了一所算不错的高中。上了高中后,我发现这种不喜欢读书的感觉越发强烈,上课睡觉,功课不做,经常旷课去打篮球,成绩一塌糊涂,总是考年段的倒数,而我却对这样糟透了的成绩毫无感觉。高二文理分班,我选择了文科。上了高二后,想静下心来读点书了,然而是间歇性奋发图强,一次次的失去学习的动力。每一堂课几乎都在发呆中度过,浑浑噩噩的,日子一天天的过,而我什么也没有学到,我感觉我在虚度生命。看起来好像每天无忧无虑的,实际上我总是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空壳。我想我无论如何也不该在这样混下去了,这个时候我做了个决定,学体育,当体育生。
体育考试在去年的11月份结束了,我考了73分,离训练的成绩差了7分。回想起训练的那段时间,白天在教室发呆,下午认真训练,虽然十分辛苦,但是训练让我感到充实,心安,晚上睡得香。体育生的高考成绩由体育分数与高考分数两部分组成,按比例分配,体育分数占大部分。体育考完后,我就回学校上课,准备6月份的高考。我的体育分考低了,意味着我的文化分要求要更高一些,重回学校后,我也努力读书,从原来的文总两百多分到现在有四百分上下。四百分的文化分加上73分的体育分上本一的体育院校几率比较小,但本二是没有问题的。在回学校的这段时间里,成绩有所提升,但我感觉到我不快乐,总感觉到空虚,上课时看着黑板上的时钟一分一秒的走动,我的心里感到凄凉而悲伤,我感觉我的生命被剥夺了,每天睡觉前总感到有些沉重,对明天也不抱期待,有时恨不得这日子能像看AV那样快进。我很害怕这样生活下去,很害怕上了大学有同样的感觉。我似乎能看见我浑浑噩噩的大学四年生活。
我真的想上体育院校吗?这是最近一直缠绕在我心头的一个问题。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我是喜欢体育运动没错,但我似乎不想从事体育类的工作。或许我当初选择体育也只是为了逃避那种空虚的感觉?然而我越往深入想,越是这样觉得。我越来越担心我的大学生活,会像高中一样,让我感觉我在虚度生命。
我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低,从事水产生意,家境算中等偏下。在厦门打拼十几年了,两人共同经营一家水产店,生意很好。我十分感谢他们能让我有在厦门接受教育的机会,我虽然不喜欢学校的学习,但我从来不认为知识是没有用的东西,相反,我认为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就像王小波在《椰子树与平等》里说的:“人人理应生来平等,这一点人人都同意。但实际上是不平等的,而且最大的不平等不是有人有椰子树,有人没有椰子树。如罗素先生所说,最大的不平等是知识的差异——有人聪明又人笨,这就是问题之所在。”上了高中以后,我爸妈就不怎么管我了,我的事基本上都由我自己做决定,我也懂得,人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选择读文科是我自己决定的,选择走体育这条路也是我自己决定的,现在我想再做一个决定,我决定去学西点,当西点师。
至于为什么要去学西点,第一个原因,不是因为兴趣,而是因为我实在太渴望有一技之长了,渴望能掌握一项技能,有安身立命之本,想享受劳动的充实和成就感。我怕我大学四年碌碌无为,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学到。害怕上完大学后,空有一张本科文凭,却没有能力养活自己,啃老是不可能啃老的。王小波说,从小他对别人讲出来的话都不大相信,越是声色俱厉,嗓门高亢,他越不相信,这种怀疑的态度起源于他饥饿的肚肠,和任何话语相比,饥饿都是更大的真理。我觉得最后一句话说得十分在理。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兴趣,我很乐意自己动手做吃的,我也享受自己动手的这个过程,我自己买了个卡式炉买了套厨房用具,时不时自己动手做点什么,我能感到快乐与成就感。我母亲是反对我在上学期间做这些事的,高三也的确没有时间让我去做这些事。第三,我18岁,我年轻,年轻是我的一个资本,找准一个方向,使劲专研努力,未来有很大的可能,这是我的优势。
我打算怎么做?坦白说,我在这方面十分迷茫。可以确定的事是,高中毕业后我要去上海学习。上海似乎有魔力一般牢牢套住我的心魂,我向往上海。父母方面,我会与他们沟通,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对于西点一窍不通,零基础的我会先到上海寻找这方面的工作机会,当西点学徒,边工作边学习,培养经验与能力。下一个阶段是想办法到法国蓝带进行学习。法国蓝带的学费问题是我的一个难题,若能得到父母的支持,那会容易许多,但我想,在我看来,那是一笔不小的费用。目前的我只能想到这三点,其余我并没有考虑得很清楚,或者说,我不知道该如何考虑,因为充满未知。
连叔,我觉得我很有可能按我所想的去做,我能意识到我现在这个想法的重要性。我对自己有也许多怀疑,比如说,对西点一窍不通的我怎么就能够确定这是我真正想要从事的事?我现在感到有信心以后会不会半途而废呢?为此而放弃读大学是不是值得呢?我是不是冲动了?我足够理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