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宁波为何没有独角兽”的话题频频引起热议。所谓“独角兽公司”一般指投资界对于10亿美元以上估值,并且创办时间相对较短,还未上市的公司的称谓。
当大家都在为宁波“独角兽”稀缺而感到惋惜时,也有人指出,宁波虽然没有“独角兽”,却冒出了不少“瞪羚”企业。据了解,“瞪羚”是一种善于跳跃和奔跑的羚羊,业界通常将高成长中小企业形象地称为“瞪羚企业”,一个地区的“瞪羚企业”数量越多,表明这一地区的创新活力越强,发展速度越快。 近日,全球INS大会研究院就联合经济观察报政研院、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优客工场等机构,发布了《年中国瞪羚企业数据报告》,并对各城市入围企业数进行排名。 宁波在这张榜单上的成绩可谓是中规中矩,家企业入围,数量占全国比例超过1%,位居全国城市第18位,省内落后于杭州和嘉兴,数量为杭州的三分之一,与嘉兴相差14家。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新经济领域家典型瞪羚企业”榜单中,卡特马克智能厨具成为宁波唯一上榜企业。 据全球INS大会研究院院长、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谢良兵介绍,他们对于瞪羚企业的定义有以下几个标准:一是成立时间在十年以内;二是必须高新技术企业;三是排除大型央企、房地产企业以及部分资源垄断性企业;四是年增长率不低于20%或上一年度总收入不低于万元。 根据这些指标,在中国大陆共有家企业入围“瞪羚”。其中,广东省以家高居全国首位,北京和江苏分别以家、家紧随其后。数量过千家的省市还有浙江、上海和山东。 如果从城市分布来看,这些瞪羚企业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尤其是制造业发达的城市。其中,北京、深圳、上海、广州、苏州5个城市的数量均超过0家。杭州、天津、南京、青岛和成都也挤入前十名。武汉、重庆、长沙、西安、无锡等新一线城市也位居前列。 粤港澳大湾区共家,占比17.65%;长三角城市群共家,占比27.98%。从这个数据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地9个城市瞪羚企业总数不及长三角城市群的26个城市。 宁波共有家瞪羚企业入围,居全国城市第18位,这与宁波在新一线城市中的排名几乎相当。但这个数量放在长三角主要城市考量,就相形见绌了—— 在省内,且不说瞪羚企业数仅为杭州(家)的三分之一,与嘉兴()也相差了14家;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更不及苏州(家)的三分之一,仅接近南京(家)的二分之一,比排名全国第15位的无锡(家)也少了30多家。 从全国瞪羚企业的产业结构分布看,制造业瞪羚企业数量最多,高达家,占比38.2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共家,占比32.6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共家,占比11.96%。 从细分行业分布看,位居前三的行业依次是: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家,占总数的17.47%;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家,占11.21%;研究和试验发展家,占9.76%。 而宁波的入围行业产业结构则与整体情况区别较大。记者根据宁波“万千亿”产业集群的产业划分将家入围企业进行了分类。 从大产业看,宁波的瞪羚企业中,制造业占家,占比90%以上;服务业24家,占比仅为9%;剩余的,农业和建筑业各1家。 细分到“产业”,入围企业就达家,可见宁波制造业以及产业集群的雄厚实力。其中,高端装备达80家(包括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新材料40家,电子信息34家,汽车业32家(包括汽车电子),软件和新兴服务24家,智能家电18家(照明电器纳入智能家电),关键基础件13家,节能环保9家,生物医药8家,绿色石化3家。文体用品和时尚纺织服装没有企业入围。 由此可见,宁波瞪羚企业产业结构显然是不均衡的。 在“中国新经济领域家典型瞪羚企业”榜单中,宁波仅有卡特马克智能厨具一家企业上榜,排名56位,所属领域为智能家居。 记者从卡特马克智能厨具 对照榜单,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宁波在新经济领域基础薄弱。 人工智能企业、O2O企业、互联网金融企业、大数据企业、游戏企业、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是最为典型的新经济代表。这些行业直面市场,直面用户,创新能力强,更新迭代快。但宁波企业在新经济领域的短板,从互联网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也一直延续到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 宁波市近年来也看到了这块短板,将“科技争投”作为“六争攻坚”行动的重中之重。宁波市委在发出的《中共宁波市委关于补短板创优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意见》中就提出了自己的“小目标”: 实施‘中国制造’宁波行动,瞄准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轨道交通、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培育若干千亿级产业。实施智能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打造智能经济发展示范区,力争成为全国重要的智能装备、智能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和新经济发展样板城市。(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竺佳) 宁波市家瞪羚企业名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中国瞪羚企业数据发布宁波入围2
发布时间:2021-7-26 12:42:46 点击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