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公司牵头主编的《岭南新风貌·广东省农房设计方案图集(第二册)》已于年1月27日在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门户网站发布(粤建网),正在上报住房城乡建设部、省政府及办公厅并印发至全省21个市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个涉农县市区、个乡镇和涉农街道办,其将更好地指导我省各地开展既有民居整治和农房建设,引导各地加强对当地岭南建筑元素的研究和提炼,创建新时代广东农村房屋建筑风貌。
课题成果包含图集篇与报告篇两个部分,报告篇分为“民系基本情况”“民居调研情况”“岭南新民居的方案对策与要素梳理”三大版块,现以系列推文发布,供各位参考学习。
编写单位及人员:
总主编:陈雄倪阳
副主编:周文卓柳盈朱雪梅吴运江沈康徐好好
专家顾问:陆琦汤国华曹劲潘莹梅策迎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陈雄周文卓柳盈郭奕辉王真真
华南理工大学(广府民系):
倪阳徐好好李睿幸晔梁敏言曾宇健谢挺
广东工业大学(潮汕民系):
朱雪梅王国光杜与德林雨桐闫瑞梁志超曾颖
华南农业大学(客家民系):
吴运江陈小瑾陈乃华姜磊李湛波屈寒飞孙杨栩
广州美术学院(雷州民系):
沈康杨颋谢璇李芃张莎玮鲁鸿滨张逸云彭铭钧
1.广府民系基本情况
1.1自然地理特征
广府民系,指以粤语为母语的汉族民系,主要聚居于广东珠江三角洲,以明清时的广州府所辖州县对应当前的行政范围,约相当于今广州、佛山、东莞、深圳、中山、珠海、江门、肇庆、香港、澳门各地以及惠州、清远的部分地域。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濒临南海,东经°45-°50、北纬21°31-23°10,是由珠江水系的西江、北江、东江及其支流潭江、绥江、增江带来的泥沙在珠江口河口湾内堆积而成的复合型三角洲,内有1/5的面积为星罗棋布的丘陵、台地和残丘。西部、北部和东部则是丘陵山地环绕,形成天然屏障。南部海岸线长达公里,岛屿众多,珠江分八大口出海,形成相对闭合的“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三江汇合、八口分流”的独特地形地貌。
珠三角位于西江、北江、东江下游,包括西江、北江、东江和三角洲诸河4大水系,流域面积45万平方公里。河网区面积平方公里,河网密度0.8公里/平方公里,主要河道有多条、长度约公里,水道纵横交错,相互贯通。密集的河网带来丰富的水资源,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承接西江、北江、东江的过境水量合计为亿立方米。珠三角水系流经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鸣门、虎跳门和崖口共八大口,注入南中国海。
珠三角大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南亚热带,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雨量充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年日照为小时,四季分布比较均匀。年平均气温21.4-22.4℃,其中封开、德庆、广宁、怀集、鹤山、惠东、博罗平均温度较低,深圳、珠海平均温度较高。年平均降雨量-毫米,受季风气候影响,降雨量集中在4-9月。冬季盛行偏北风,天气干燥。夏季盛行西南和东南风,高温多雨。由于气候炎热,风雨多,建筑多符合通风与阴凉的要求,并体现出防潮、防晒的特点。
1.2历史人文信息
广府人的形成历时二千多年,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指出:“广东居天下之南……天下文明至斯而极,极故之发之也迟。始然于汉,炽于唐于宋,至有明乃照于四方焉。”具体而言,广府人的形成是北方中原(即河南、陕西一带)人移民,自秦汉到宋明长期互动、磨合、整合和融合的结果。这个长达二千余年的过程,大致可分为雏形、发育和形成三个阶段。
1.2.1秦汉时期
岭南原是百越聚居之地,有其本土文化。秦始皇派任嚣、赵佗统一岭南,并设南海郡,采取民族和睦政策,此后中原文化进入岭南,与本土百越族文化从对撞到逐渐产生结合之势。由于族群交流的需要,原住民语言逐渐吸收古汉语,出现粤语雏形。但由于赵佗带领的南下势力比较单薄,还未融合而构成为一种特定文化形态。
汉武帝时期大军南下,平定岭南,并将当时管辖岭南九郡的“交趾部”首府命名为“广信”,取自圣旨“初开粤地,广布恩信”。此后,政通人和,社会稳定,百废俱兴,吸引饱受战乱的中原人大量南下,并促进以中原汉文化为主导的文化交融,一种新型的文化自然形成。以“广信”为首府州治持续约年,东吴永安七年才以“广信”为界,分设交州和广州,此后广州的中心地位持续千多年,粤语的发展成熟便主要在广州一带。
自秦发端,两汉时期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聚居中心,形成广府人最早的雏形。
1.2.2唐宋时期
晋代的“永嘉之乱”引起北方人南迁入粤的第一次高潮,唐代贤相张九龄开凿的大庚岭梅关古道则开启了以“珠玑巷”为标志的移民发育时期。明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吾广故家望旅其乡从南雄珠玑巷而来”。珠玑巷是梅关古道边上的一个商业重镇,大量中原移民从梅关古道经珠玑巷驿道进入岭南地区,并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在珠玑巷聚族而居,然后再向珠江三角洲地区继续迁移。
在中原战乱的历史背景下,唐宋两朝前后有三批百万南下移民,且零散移民一直络绎不绝。真正的珠玑巷移民,自唐代有了珠玑巷后开始,而大规模的珠玑居民南迁,则在宋代才开始。唐宋期间,从珠玑巷南迁姓氏达姓之多。尤其是南宋时,36姓氏族群南迁至江门良溪,之后又分散珠江三角洲各地,对开发珠江三角洲起到重大作用。现在各地的姓氏祠堂,就是这种姓氏文化南迁的产物和实证,也是“珠玑巷”文化普及岭南各地的实证。
经珠玑巷而来的大量南迁遗民,给正在发育中的广府人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这一时期也是粤语的定型时期,现代粤语仍能对应宋朝《广韵》的发音,但难以对应元朝或以后的古汉语发音。因此,可判断广府人的形成在唐宋时期已基本发育完成。
1.2.3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广府民系兴旺发达的高峰时期,以“两广总督府”与广州“十三行”的形成为标志。明景泰三年设立的“两广总督府”在广府民系和文化的发展上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是两广地区的一体化和平乱稳定进一步促使了中原移民与本土百越族后裔的融合,巩固和扩大了广府民系和广府文化的地域范围;另一方面,由于以陈瑞、王拌为代表的官员批准和支持以利玛窦为首的传教士,从肇庆开始输入西方现代文明,以“西学东渐”之风揭开了中国接受西方文明的新史页,也促使广府文化最早接受西方海洋文明因素。自明代嘉靖年间始办的广州“十三行”是明清两朝专门负责对外贸易的机构,既有与外国做进出口生意的商家性质,又有海关的职能。“十三行”的兴旺发达从对外商贸上发挥了发展广府文化的功能。
这一时期的广府学术文化也非常兴旺,明代陈白沙创立的“江门学派”、湛若水创立的“甘泉学派”等,尤其是屈大均以《广东新语》等著作,创立了“粤学”,为广府文化奠下了理论基础。明代起,广东书院数量激增;到清代,广州书院在数量上居全国首位,学堂书院不仅数量众多,且形式齐全、分布集中。
1.2.4近现代以来
广府文化自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中西文化不断碰撞融合的过程,也正是在这种激烈的文化碰撞下,广府民系中涌现出众多得世界之先、领全国之先的代表性人物并发展出一批“中西合壁、亦中亦西”思潮,如康有为的《大同书》、梁启超的《新民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等。80年代初,在深圳、珠海开办的经济特区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这一时期的广府文化经过发掘和传承,焕发出新的生命。
一直以来,广府民系都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体现出广府文化开放、务实与善于应变的主要文化特征。开放是民系环境的特征,务实是民系的本质特征,善于应变是民系的表现特征。
1.3生活方式变迁
广府民系是以粤语中的广府话为母语,以珠玑巷为民系认同,有着自己独特文化、语言、风俗、建筑风格的汉族民系。在明代中叶之前,岭南是可以相对自由地获取土地和建立起新的聚落、发展新的生活方式的地区。宋代大量移民迁至珠江三角洲,人口迅速增加,南宋时期村落开发较为密集,并开始产生宗族意识。
明代,广府地区土地围垦进入高潮,洪武年间广府人仍以核心家庭为基本的社会单位。明清时期,在广州府籍士大夫的推动下,在里甲体制的主导下,以地方和中央的税收和财政关系为核心,族谱、田产、拜祭相互发展,广府人开始了聚族而居的生活,宗祠主导的宗族村落大量建成。目前保留下来的传统风貌较为完整的村落中,有许多自称建村于唐宋时期却是在明代甚至清代才真正建设的。明代初年的村落以多姓村为主,到了明代中叶以后,逐渐产生大量的单姓村或者有主导姓的具有较强血缘关系的多姓村落。此过程表明经过了祠堂组织的宗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拥有明显的相对优势。祠堂是商议家族公共事务、实现宗族自治的处所,也是家族修谱、宴庆之所,还是财产继承的形式表达。宗族生活在广府人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祠堂也是广府民系村落中占最重要地位的建筑。
自汉代以来,广府地区与海外文化的接触交流不断,因此具开放性,易于接受外来新鲜事物,敢于吸收、效仿和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将传统文化与之相互融合。尤其是清末以来,与海外文化的碰撞交流不断加强,也因此影响了广府人原本的生活方式。同时广府人还具有敢于探索和尝试的拼搏精神,视野宽广、思路开阔,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较强,创造了珠江三角洲多元化农业商品经济繁荣兴旺的景象。
广府人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形成了包括建筑、戏曲、精雕、陶瓷、龙狮、饮食(酒楼、茶楼、粤菜等)等特色的文化符号,庙会、花街也是广府民系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改革开放后,广府文化热兴起,传统文化经过发掘和继承,开始焕发新的活力,如侨乡文化、水乡文化、龙舟文化、醒狮文化、疍家文化、书院文化等。
2.广府民居调研情况
2.1传统民居的形态研究
本研究所称“传统民居”,主要是考虑当前农村居住建筑有大量保护、改造和新建需求,因此以传统的居住建筑为主进行建筑形态研究。本研究也对农村的传统公共建筑形态进行了概述。
2.1.1整体格局
广府地区地势平整、山体缓平、河网密布,村落选址偏好靠山、丘陵、台地,或环绕小丘而建,四面临河涌街道呈放射状分布,形成山林村塘的山水空间格局。这种布局既有风水上的考虑,也有防灾的考虑:在雨季时能将雨水顺利排走,有助于避免被淹和内涝。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整体布局呈现出以下特征:
1)巷深坪阔,曲直井然:传统村落中纵向巷道肌理明显,纵深长且巷道深。这些“里巷”是村内的主要交通要道,宽度约在1.5-2米之间,巷道端头连接禾坪是这类村落最典型的模式结构。巷道肌理依据不同地域环境有所变形,如更注重私密性而增加横向巷道,
为满足巷道宽度而形成锯齿状巷道,顺水流布局而形成曲线状巷道等等。
2)宗祠引领,民居遵从:广府村落的民居以宗祠为中心排列布局,宗祠的引领作用非常明显,一般位于整个村落的核心位置。宗祠是村落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以宗祠-禾坪-水塘为核心的空间是村落最重要的景观空间,村口常有大榕树。
3)风貌统一,井然有序:民居建筑相对整齐划一,以大量相同平面形制的民居作为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单类平面形制民居常占村落建筑的九成以上。典型的民居类型有三间两廊、双开间民居“明字屋”、单开间民居、排屋等。
广府村落主要为梳式布局,梳式布局可以演变出棋盘式以及排列层叠式两种变体。而根据水体以及山体变化,又有水网切割式和放射式两种变化。
2.1.2单体形态
受梳式布局及宗族关系制约的影响,广府地区的民居建筑在形制上相对比较统一,“间”是组成单体建筑“屋”的基本单位,而“进”的数量则根据不同地区与个人地位财力的情况,略有不等。传统民居的面宽受到祠堂建筑的控制和影响,其开间的数量与尺度一般不可超过祠堂。按开间的数量,广府地区常见的民居类型可分为单开间民居、双开间民居(明字屋)、三开间民居(三间两廊)以及大型天井院落式民居;近代随着广府社会的对外交流,西洋形式的建筑开始影响广府地区,近代开始出现独栋别墅式的民居。
传统广府民居建筑一般由厅、房、廊、天井、厨房、杂物房等基本内容组成,高度多为1-2层,少量3层。厅是家庭公共活动的场所,具有多功能的作用,是住宅中的核心空间。厅内靠后墙处常有神楼,做祭祖拜神之用,厅前常连天井,采光较好。房设在厅堂两旁,有门直接或间接通向厅,用作休息住宿,开窗较少或开小窗。廊是各房间交通联系的通道,上面有屋盖或较深的屋檐,将厅、房与天井连接在一起。广府民居中常有部分露天空间用以通风采光、纳阳排水、晾晒衣物、饲养家禽等等,小者称天井,大者称庭院。受气候条件与地势限制,一般广府地区的庭院天井较小,并受厅堂开间尺寸限制。厨房与杂物房等服务空间常与厅房相对分离,位置一般为屋前的廊房内或放置在屋后,一般在三间两廊布局中,若两侧都用作厨房的,一般表明这户家庭已经分家生活了。
由于气候潮湿多雨,民居入口常有檐突出或向内凹进约0.3-0.6m形成凹斗门。入口的设置方式有两种,正面入口和侧面入口。受梳式布局影响,后者较为普遍,但较为重要的或有条件的会采取正面入口,此类建筑多采用凹斗门形式。
2.1.3材料构件与细部装饰
1)传统建筑材料
广府传统建筑以砖木建筑为主,建筑材料包括砖、石、木、土、灰、陶砖、陶瓦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材料为水磨青砖;近代开始采用红砖、钢筋水泥、水刷石、水磨石等建筑材料,具有代表性的是水刷石等批荡材料。
砖:广府地区常用青砖砌墙,砌法多样。水磨青砖的规格相较普通砖更厚和更短,使正立面看起来既牢固又气派。青砖密度高、吸水性好、透气性好、抗压耐磨。
石:岭南多雨,而石材耐潮湿,所以在许多容易遭受雨水侵蚀的位置,如庭院、天井、青云巷等处的室外地面都采用石材铺砌。
木:传统建筑中常见的建筑材料,材料易得,方便加工,物理和力学特性良好。传统建筑中梁、檩、枋、柱等结构部位多用木材,同时门窗、阁楼、楼梯、栏杆以及诸多细部构件也常用木材。广府常用的地方性特色木材包括坤甸木、东京木、杉木、波罗格木等等。
土:传统建筑中常见的建筑材料,材料易得,方便加工,块材盛行后用量减少。常见用于地面、墙体等部位。广府常见的地方性土材料使用,包括二合土或三合土地面、二合土或三合土墙体、土砖墙体等。
灰:灰的使用历史悠久,尤其作为粘结和饰面材料,广府地区常用的灰分壳灰和石灰两种。壳灰还与蚝壳配合,形成独具广府特色的墙体“蚝壳墙”;近代民居则常见各式以灰为材料的装饰。
陶瓦、大阶砖:在广府传统建筑中,取材于土、经火烧制的材料除砖外,还有陶制的瓦和大阶砖。明清时期的陶制瓦件有板瓦、筒瓦、瓦当、滴水等多种,民居建筑主要采用浅赭色的板瓦和筒瓦。大阶砖是在传统建筑中广泛采用的室内铺砌材料。
2)传统屋面形式
广府传统民居屋面形式以单坡和双坡为主,少数功能用房也用平屋顶。双坡顶以屋面中央的横向正脊划分前后坡,多用于主要房屋屋顶;单坡顶则主要用于倒座或侧廊屋顶。常见的屋顶形式为硬山屋面与悬山屋面,常见的山墙为人字形山墙与镬耳山墙。
人字山墙:硬山顶的一种,木构架被封砌在山墙内而不露出。人字山墙形式简单,没有过多形体变化。
镬耳山墙:硬山顶的一种,具有广府特色的山墙形式,传统双坡屋顶形式之一,由筒瓦压顶灰塑封固而成。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山墙。镬耳山墙对建筑的防火及通风性能具有显著影响,火灾发生时,高耸的山墙可以阻止火势蔓延;当有微风拂过,山墙可以将风引入巷道,进而通过门窗进入室内,增强通风。
硬山屋面:常见的双坡顶,房屋两侧山墙同屋面平齐或略高于屋面。
悬山屋面:常见双坡顶,屋面伸出山墙之外,也称为“挑山”“出山”。常为保护土质山墙免遭风雨侵蚀
而需将屋面挑出墙外。
卷棚屋面:双坡顶,通常用于祠堂、庙宇、庭园建筑的前檐。
平屋面:近代开始采用平屋面形式,通常会在平屋面上做大阶砖等隔热层,以改善隔热性能较差的缺点。
3)特色建筑构件
门:传统民居大门常用三件套套件:矮脚门、趟栊门和木板门。在普通民居中,木板门也常单独使用。趟栊门三件套作为具有岭南特色的构件,利于通风、采光,适应地域气候特性,同时具有保护隐私、防盗等功能。
窗:传统建筑中窗的形式多样,较为常见的有支摘窗、槛窗等,其中槛窗是一种形式简单的平开窗。另一种新式的窗户形式——满洲窗,其形式多为田字格或九宫格,适应较大面积采光需求,多为上下推拉窗。
檐口:传统民居檐口构件包括檐檩、桷头、瓦沟、瓦垄、瓦当、滴水、压檐和封檐板等。宝华巷传统民居中檐口部位较为简单,以瓦当和封檐板这檐口两件为主。封檐板是传统建筑屋檐部位的重要构件,既有装饰美化建筑的作用,同时可以防止雨水打在椽头,造成椽子的腐烂而带来屋面结构的损害。
墀头:传统硬山建筑中的一个构件,是山墙伸出至两端檐柱以外的部分,突出在两端山墙边檐,用以承托前后出檐。墀头由叠涩处理演化而来,加以装饰美化。
栏杆:在传统建筑中,常见的栏杆从形式上可分为宝瓶栏杆、弓形栏杆、花格栏杆等。
4)特色细部装饰
灰塑:在传统民居中,灰塑常用于屋脊、照壁、墀头、山墙、门洞等部位。门楣的灰塑装饰分为浅浮雕自由构图的动植物造型门楣与规则的几何门楣。广府地区传统硬山建筑的山墙灰塑多见于靠近屋顶的位置,形如八字的部位,称为墙头或脊头。
砖雕:传统建筑装饰砖雕工艺主要出现在墀头,技法以浮雕为主,局部用透雕、圆雕等手法。远观层次分明、立体感强,近看则细致入微、栩栩如生。雕刻主题以人物、动植物题材为主。
木雕:传统建筑装饰中的木雕分别用在建筑大木作、小木作外檐、小木作内檐三个方面。其中小木作外檐装修包括檐口封板、屋檐挂落、对外门窗等。雕刻手法包括浮雕、半浮雕、圆雕、透雕等等。
石作:主要形式有门窗部位的贴边石线脚、石柱础和石柱身部位的线脚与雕花、门前两侧石鼓以及头门石梁及梁上石兽等。
脊饰:小型和普通的传统民居常用平脊,随建筑等级的提升和屋主地位的提高,脊部也会出现各种装饰。
彩画:广府民居常见彩画装饰,主要用于门头、窗楣等墙体部位。彩画有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
陶瓷:广府地区各式落水构件及通风花格常用陶瓷,隐含吉祥寓意。
彩绘玻璃:俗称蚀花玻璃画,也称套色玻璃。玻璃画是满洲窗的画心部分,其工艺利用进口套色玻璃或者银光玻璃作画,套色玻璃靠手工吹制而成。
2.2当前民居的现状问题
2.2.1人居环境问题
当前农村地区房屋普遍采取单调的行列式布局,缺乏一定的科学整体规划,导致村落的整体布局存在诸多问题。
1)宅基地面积缺乏节地性,成片农村新住宅的建设多在村中重新分配的宅基地中建造,由于缺乏整体规划,采取单调的“豆腐块”状分地模式,未考虑联排布局,部分共用山墙的可能,较浪费土地面积。同时大量宅基地面宽尺寸大于进深,这种“宽短型”宅基地尺寸使土地的利用率偏低。近年来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制度日趋成熟,出台了许多地方性法规,如年的《广州市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管理规定》规定了新批准的住宅建设用地面积标准:平原地区80平方米以下;丘陵地区平方米以下;山区平方米以下”。
2)缺乏必要的文化活动空间。有部分农村只重视新建民居,忽视了公共活动场地的建设,只见整齐排列的建筑,而不见公共的活动场所,缺乏公共空间很大程度上会降低村落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同时导致村落非物质文化的逐渐衰退。
3)生活环境差的问题。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也在逐渐改善整治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自建房模式的新农村建设中,虽然也会有政府出台相关的村落整治规划,但是付诸于实践的主要为偏向表象层面的内容,例如村容村貌,街道卫生、垃圾收集情况,排污设施这类“看不见”的基础设施建设处于短板位置。村民普遍认为村落的地下排污设施存在很大的问题。室内虽然使用了现代化的可冲洗厕所,但是由于缺乏整体地下排污设施,仍然需要将粪便排到屋外集中处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的生活品质。
2.2.2单体建筑问题
新民居文化传承建设中,民居单体方面也存在诸多不合理的问题:
1)新民居风貌不协调。广府地区农村传统建筑平面形制多为三间两廊,部分村落有中西结合建筑。上世纪90年代以后拆除传统建筑并在原址新建的住宅风格与传统村落整体风貌产生冲突。部分住宅在垂直方向上过度开发,建筑高度没有控制,造成与周边环境的冲突。
2)室内平面组织不合理。新民居室内布局更加重视日常生活品质,每个空间的功能性更加纯粹,大部分民居室内布局基本能较好地满足生活需求,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平面布局方式。例如很多新民居将厨房和厕所嵌套布局在一起,这种布局方式非常影响日常厨卫使用,还有的新民居由于没有设置庭院空间,于是在屋顶平台上养殖家禽。
3)过分追求建筑面积最大化。广府地区的新民居建设常追求最大使用面积,要求占满宅基地面积,丢弃了传统的院落式布局。院落式布局对于居住者而言具有很大的精神及使用价值,应当加以传承延续。新民居建筑高度和层数根据限制指标而不是实际使用需求布置,导致大量房间空置的现象。
4)过度考虑分户需求。新建民居时,考虑家中子嗣日后的分户分家问题,是人之常情。但是过度考虑分户需求,过于严格地分割空间,会大大的影响分户前期的居住质量。
2.2.3材料构件与细部装饰问题
当前广府地区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建筑风貌问题相当程度上是由材料构件、细部装饰以及色彩不协调、缺乏引导引起的。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农村建筑照搬城市建设的模式,普遍出现求大、求豪华的现象,缺乏本土特色和地域气候的考虑,进而形成了“千村一面”的现象。
1)屋顶:新建农宅一般为平屋顶。女儿墙部分多有披檐,披檐使用黄色或红色琉璃瓦,颜色与环境冲突。而少量采用坡屋顶的农宅使用的材料也多为亮色琉璃瓦。
2)外墙:新建农宅的墙面常采用色彩鲜艳的瓷砖、马赛克等材料。外立面的瓷砖贴面不考虑上下分段的节奏,在整体环境中现得过于跳脱。部分贴面还强调转角处的转换,照搬“西式”风格,与村落风貌较难协调。
3)地面:新建农宅部分的室外地面多采用水泥地面或瓷砖地面,破坏村落整体传统风貌的空间感受。
4)门窗构件:新建农宅的门窗栏杆多采用反光的铝合金、不锈钢类材料等。还有采用夸张的蓝色或绿色玻璃做大面积落地窗的现象。这些材料的颜色和亮色反光的质感与本土环境产生了较大冲突。
5)附属构件:新建农宅的落水管采用红砖砌筑落水管、银漆金属落水管或白色塑料落水管。阳台栏杆采用反光的铝合金、不锈钢类材料,且基本没有其他符合传统风貌的装饰构件。同时,由于设计时未考虑空调外机及管线位置,导致对外立面造成破坏,影响美观。
未完待续
下期将为大家
继续推出本图集的其他精彩内容!
敬请期待!
扫码